Logo



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试论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学生心里健康的影响

随着网络发展越来越快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逐步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上网”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会进步很快,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能赶上潮流。可以看到当代中小学生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网络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现代新型技术,在为我们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对中小学思想、性格特质等内在影响。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下笔者就网络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试论。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普及让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变的更加便利,不仅拉近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了学生们与朋友的距离,更是拉近了与知识、与新鲜事物的距离。那么当前网络在快速推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人们思维方式都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1.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道德素养

网络的信息多样化不断丰富了德育内容,促进了德育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网络上有很多积极正面的知识、案例和事件等等。例如最近发生的新冠状病毒事件,中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看到网友们都在积极号召捐赠口罩,大家互相加油互相打气。从这些事件、言论中培养爱国主义,学会关心爱护她人、乐于帮助她人,从小便树立起奉献社会的道德观念。能够关注社会现状和时事新闻,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强化自身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满足中小学生交流和理解的需求

中小学生年纪小,需要关怀和情感的庇护。她们喜欢并且乐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有苦恼和烦闷是也需要别人的倾听和支持。在以往人与人互相之间分享快乐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碰到一些难言之隐就很难得到倾诉,中小学生们缺乏释放的途径或许就只能憋在心里。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朋友或者是互不相识的网友都可以在网络上相互联系和交流,一起讨论有趣的话题,倾诉自己的烦恼,网友甚至也能变朋友。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反而避免了大家在正面交流时一不小心产生的摩擦与伤害,为学生们提供了崭新的情感满足和信息获取的场所。中小学生通过上网可以不断扩展自己交流沟通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想法也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倾诉,实现交流的自由化。许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家中缺乏同龄朋友的陪伴,在心理上会更加渴望人交往。因为缺乏实际交往的经验,在交往技能上也会有所欠缺,那么网络就能给这些缺乏交往技能或者比较内向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和平等的交往环境。

3.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的包容性很强,信息千奇百怪,繁琐杂多,有真有假。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导致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很大区别。那么中小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信息时就要学会思考和选择。她们要能够分辨信息的好坏和真假。在这过程中,中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网络技术飞快发展,这种传递信息的高效率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平等对话的新型社会交往关系,能够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养成开放的现代观念。网络使人的空间距离不断缩短,无形中扩大了中小学生的交往范围,为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练习场所,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社会化。

二、网络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不良信息容易弱化中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互联网信息多样化使当代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地慰藉,只需一台电脑或手机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便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信息。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无差别信息的任意传播,一些“键盘手”的不良言行和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也充斥着网络和学生们的生活,对于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弱且好奇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就很容易受到“蛊惑”,从而导致中小学生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根据有关调查,网络信息当中有47%是与色情相关的内容,有将近六成的青少年会无意中接触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还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有将近一半以上存在性犯罪的动机。就因为这种不良信息会弱化一些缺乏意志力和引导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从而使青少年犯罪的概率大大增加。

因为网络中言行和交往的自由度大大高于现实中的社会交往,不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对方的承受能力以及一些社会道德的“约束”,因此呈现出一种绝对自由状态,使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受到互联网上信息隐私的保护,中小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放纵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以自身意愿为首要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将社会责任抛到一边。中小学生分辨不清,以为网络上做任何事情都不犯法,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大减弱,在网上的不良行为也逐渐增多。

2.不良网络信息不利于中小学生“三观”的形成

因为中小学生年级小,正确的“三观”还在慢慢的成长完善当中,而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在网络上又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负责论、“毁三观”的思想观念,这些不良思想的传播在网络上没有限制,对于一些自我分辨和控制力差的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在学校受到教育形成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与网络上缺乏一定社会责任感的言行互相冲突,导致中小学生在思想上互相矛盾、混乱,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发生倾斜,或出现一些快乐和金钱至上、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

3.不良网络信息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发展

若中小学生无法权衡网络与现实占自己生活的比重,便容易因为长期上网而忽略生活中的家人、朋友以及学习等。导致人际情感上的淡漠,对社会的显示产生不认可逃避的心理。现在流行的 “网恋”以及网络聊天还会引发中小学生一系列的感情纠葛问题,因为无法正确区分和看待自己的情感,中小学生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伤害,对其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网络还具有上瘾的特质,中小学生无法抗拒这种吸引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会使中小学生变得敏感、厌学、懒惰、不服从社会规范等情况。

4.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在这种形式上的社会交往大大减少了互动双方诸多社会化特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这和生活中能产生大量社会性行为的真实社交有很大差别。中小学生若长期习惯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那么对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网络上对于交往对象的身份以及真实性格等各方面的不了解,导致中小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也大大减弱。因为网络交往的虚拟和自由性很容易使人们的行为普遍失范,这对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其社会化失败。

三、结语

总的来说,网络是新型技术,带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管它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大家都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它,主要是帮助中小学生去掌握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信息分辨能力。以我们强大的主导能力来让网络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被其操控,我们要团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游戏是在一种虚拟环境中进行的。现实中的网络游戏爱好者从物理真实世界进入网络虚拟世界,在虚拟的、想象的自我构造中,表达了这些网络游戏“玩家”探索另一个新的“自我”身份的愿景。网络的虚拟性,其本质是人改变自己欲望的体现,只不过这是一种虚幻的体现,不是在实际的社会实践中奋斗,而是被网络中的虚拟世界所代替。

可以说,在这个网络游戏世界里,所有的故事情节、所有的事件,都由大学生网络游戏“玩家”自行设计安排,没有人限制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你所创造的人物中,“玩家”可以赋予他们一种性别、一些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在自我的呈现之中建构各种自我。在这种网络游戏中,大学生网络游戏“玩家”所体验到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它可以和你的现实生活完全地颠倒过来,能让你尝试另一种个性,张扬一种与现实背道而驰的个性,正是它的虚拟性才有机会塑造另一个自我。大学生网络游戏“玩家”进入网络世界后注定能够通过联结许多虚拟世界而创造一个新的“自我”。

请谈一下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那些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方面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就是对大学生正常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人生观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冲突;其次会使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最后有益的事情会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一步得到提升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网络发展越来越快,我们逐步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上网”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会进步很快,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能赶上潮流。可以看到当代中小学生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网络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现代新型技术,在为我们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对中小学思想、性格特质等内在影响。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下笔者就网络对中小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试论。

一、网络对中小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普及让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变的更加便利,不仅拉近了学生们与朋友的距离,更是拉近了与知识、与新鲜事物的距离。那么当前网络在快速推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同时,也对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以及人们思维方式都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1.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道德素养

网络的信息多样化不断丰富了德育内容,促进了德育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在网络上有很多积极正面的知识、案例和事件等等。例如最近发生的新冠状病毒事件,中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看到网友们都在积极号召捐赠口罩,大家互相加油互相打气。从这些事件、言论中培养爱国主义,学会关心爱护她人、乐于帮助她人,从小便树立起奉献社会的道德观念。能够关注社会现状和时事新闻,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强化自身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地位,,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有利于满足中小学生交流和理解的需求

中小学生年纪小,需要关怀和情感的庇护。她们喜欢并且乐于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有苦恼和烦闷是也需要别人的倾听和支持。在以往人与人互相之间分享快乐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碰到一些难言之隐就很难得到倾诉,中小学生们缺乏释放的途径或许就只能憋在心里。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朋友或者是互不相识的网友都可以在网络上相互联系和交流,一起讨论有趣的话题,倾诉自己的烦恼,网友甚至也能变朋友。正是因为这种网络交流的虚拟性,反而避免了大家在正面交流时一不小心产生的摩擦与伤害,为学生们提供了崭新的情感满足和信息获取的场所。中小学生通过上网可以不断扩展自己交流沟通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想法也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倾诉,实现交流的自由化。许多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家中缺乏同龄朋友的陪伴,在心理上会更加渴望人交往。因为缺乏实际交往的经验,在交往技能上也会有所欠缺,那么网络就能给这些缺乏交往技能或者比较内向的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宽松和平等的交往环境。

3.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网络的包容性很强,信息千奇百怪,繁琐杂多,有真有假。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导致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很大区别。那么中小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信息时就要学会思考和选择。她们要能够分辨信息的好坏和真假。在这过程中,中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得到锻炼,对事物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网络技术飞快发展,这种传递信息的高效率以及人与机器之间平等对话的新型社会交往关系,能够引导和培养中小学生养成开放的现代观念。网络使人的空间距离不断缩短,无形中扩大了中小学生的交往范围,为中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练习场所,有利于中小学生的社会化。

二、网络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不良信息容易弱化中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互联网信息多样化使当代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地慰藉,只需一台电脑或手机他们便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国各地的信息。然而正是因为这些无差别信息的任意传播,一些“键盘手”的不良言行和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各种“诱惑”也充斥着网络和学生们的生活,对于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弱且好奇心强的中小学生来说,就很容易受到“蛊惑”,从而导致中小学生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根据有关调查,网络信息当中有47%是与色情相关的内容,有将近六成的青少年会无意中接触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还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有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有将近一半以上存在性犯罪的动机。就因为这种不良信息会弱化一些缺乏意志力和引导的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从而使青少年犯罪的概率大大增加。

因为网络中言行和交往的自由度大大高于现实中的社会交往,不需要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对方的承受能力以及一些社会道德的“约束”,因此呈现出一种绝对自由状态,使中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产生了负面影响。因为受到互联网上信息隐私的保护,中小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放纵自己的言论和行为,以自身意愿为首要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将社会责任抛到一边。中小学生分辨不清,以为网络上做任何事情都不犯法,自我约束的能力大大减弱,在网上的不良行为也逐渐增多。

2.不良网络信息不利于中小学生“三观”的形成

因为中小学生年级小,正确的“三观”还在慢慢的成长完善当中,而他们在网络上又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负责论、“毁三观”的思想观念,这些不良思想的传播在网络上没有限制,对于一些自我分辨和控制力差的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在学校受到教育形成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与网络上缺乏一定社会责任感的言行互相冲突,导致中小学生在思想上互相矛盾、混乱,且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发生倾斜,或出现一些快乐和金钱至上、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

3.不良网络信息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发展

若中小学生无法权衡网络与现实占自己生活的比重,便容易因为长期上网而忽略生活中的家人、朋友以及学习等。导致人际情感上的淡漠,对社会的显示产生不认可逃避的心理。现在流行的 “网恋”以及网络聊天还会引发中小学生一系列的感情纠葛问题,因为无法正确区分和看待自己的情感,中小学生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伤害,对其心理健康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网络还具有上瘾的特质,中小学生无法抗拒这种吸引力,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会使中小学生变得敏感、厌学、懒惰、不服从社会规范等情况。

4.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中学生社会化的“不足”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在这种形式上的社会交往大大减少了互动双方诸多社会化特性,带有“去社会化”的特征,这和生活中能产生大量社会性行为的真实社交有很大差别。中小学生若长期习惯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那么对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网络上对于交往对象的身份以及真实性格等各方面的不了解,导致中小学生对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也大大减弱。因为网络交往的虚拟和自由性很容易使人们的行为普遍失范,这对中小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是不利的,甚至会导致其社会化失败。

三、结语

总的来说,网络是新型技术,带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管它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大家都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它,主要是帮助中小学生去掌握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和信息分辨能力。以我们强大的主导能力来让网络为自己服务而不是被其操控,我们要团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为中小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及手机上网成瘾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很多大学生反映头痛,方向感差。记不住电话,记忆力越来越差,睡眠质量急剧降低,造成他们紧张,烦躁,给大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最近出现一种低头族,说的就是那些低着头,走路也玩手机的人,大学生占了大多数,低着头玩手机,很容易造成个人受到伤害,一旦有不幸发生会给大学生们及其他们的家人带来心理伤害,导致不可消除的心理阴影。市场上的手机更新换代迅速,新款手机和功能对追求新鲜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同学中的手机手机攀比,加深大学生攀比心理,而大学生彼此攀比就容易产生群体效应。

具体包括,视力会产生模糊,对视力影响极大,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的近视,而且近视程度越来越厉害,其中原因之一是他们经常玩电脑游戏,原因二是他们也长时间拿着手机玩。一天二十四小时手机不离手。过度依赖手机,关注手机里的网友,过多投入感情,远离实践生活,远离社交,对别人产生怀疑,不信任他人,难以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疏远亲朋好友,导致大学生越来越缺少安全感。沉溺于网络世界,学生对于现实世界的关注程度会显著下降,同时,沉溺于网络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的是如何逃避,而不是积极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如何认识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丰富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了信息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一代,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趋利避害的教育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排解不良情绪的巨大空间,但也催生了许多心理问题,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网上各种网站、校园网的论坛、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来认识、调节自我心理状况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信心,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能培养青少年独立的探索精神,为他们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青少年爱上网,上网的最大乐趣在于能在虚拟时空中探索未知领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人们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制造信息,还可以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社会资源异常丰富。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传统教育信息源相比,他们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不再被单一的一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牵着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权威的脚下,他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做出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优劣、善恶,也可以做深入地探究、思考和反思,为自己的合理选择找到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独立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

3、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中学生面对学校、社会、家长等诸多的压力,使他们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而情感表达和宣泄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虚拟匿名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新途径。在实际的生活中,青少年的情感并不能无拘无束地表露,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总要面对自身生存的情感氛围。而在网络社会中,他们可以无话不谈。只要遵守网络协议,网络就会乖乖地按照指令运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愿意说的话,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尽兴聊天,从而获得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实现的情感体验。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后,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既让人欢喜也让人忧,它在对青少年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1、网络交往导致青少年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网络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和交往关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交往的需求,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理想化的感觉非常容易上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往方式的改变将导致人的诸多方面的相应改变。因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产生的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会进一步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到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因此,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所造成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对青少年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2、网络使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少年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易于导致青少年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

3、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健康的心理是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迷恋于网络中的青少年,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同时,由于过度崇拜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有的青少年由于接受了网络黑客神通广大的渲染而迷恋电脑网络,最终荒废了学业。同大多数人相比,迷恋网络的青少年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出现人格发展上的障碍。

二、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我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越性:

(一)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灵活新颖,简便易行

中学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而且最具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一个群体,网络的新颖和富于变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实际上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依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来看,心理知识、心理技术的传播与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和心理门诊中师生的交谈以及书籍、活动等媒介的运用,这些媒介的传播广度与辐射面十分有限,而且速度也较慢。由于学生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被动地接受心理辅导与教育,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就大大降低,他们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合的课程和学习内容。而且,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强调互助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心得交流、互帮互助。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些要求都大大受到限制。

(二)网络环境为师生互动,坦诚沟通提供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机互动性强,学生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实现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坦诚相待,可以以求助者或助人者的身份出现。这就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有助于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且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学生对于隐私问题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充分表露自己,消除对心理咨询的“不安全感”,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资源共享。青少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听取不同心理专家的意见,避免因知识或经验的局限性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在网上实现心理教育信息的交流、共享与普及,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人士都十分便利,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网络环境构筑了学校、家长、社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密切配合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网络为学生提供自主自助的平台,形式活泼、效果及时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比传统的信函、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都更有优势。而且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服务项目,可以带着问题到网上寻找答案,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网上与大家交流、分享或分担。所有这些对喜欢新奇、追求独立的青少年学生都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同时充分地体现了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和“自我帮助”的本质特征。此外,网上心理服务具有即时性,学生不论何时都可以寻求到它的帮助,这种帮助尤其对那些心理困惑者、心理障碍者可能更为必要、及时而有效。

三、如何让网络成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网络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待网络,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撒手不管。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一)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当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经常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应在中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他们在网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积极开发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丰富自己的校园网资源,指导学生正确上网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增加教育信息资源,推荐好的网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网站,并且可以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建立各学科网站、在网上发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同时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延伸了教学空间。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在线留言板收集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上匿名发言,诉说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留言回复的的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在校园网平台上,教师还可以创建相关的德育网页、心理健康网页,让校园网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这个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网络知识竞赛、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新闻调查等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充分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

(三)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的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着力于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可以由心理辅导的专职人员、学校有关负责人组成心理辅助组织,成立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咨询人员和必要、规范的咨询场所、设备等,加大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个人心理求助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和传播面广的优势,设立心理咨询网站,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言论和知识,牢牢地吸引学生,给学生积极有益的东西,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开辟诸如“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聊天室”、“心理测试”等栏目,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四)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虽说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不完全成熟,部分青少年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认识上还未达到成熟的地步,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帮助青少年明确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监督。尤其要解决好上网“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并且提供必要的监督保证,使他们健康地使用网络。青少年一般只是利用课外的业余时间上网,但如果将课余的所有时间全部投在“网上”而忽略了读书、参加体育锻炼等其它重要活动,那就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除了监督以外,加强对青少年课外活动的指导管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提高青少年参加课外活动的质量,是防止青少年过度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个人自我控制能力,是促使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的重要条件。我们相信,通过正确的上网教育,使青少年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成为网络技术的主人,让网络活跃在青少年生活中,而不是青少年沉溺在网络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知识、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和不良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强网络德育,促进学生上网自律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本身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网络中有不少“黄色垃圾”对青少年学生的毒害是巨大的,一些网络游戏、网络博彩对青少年学生有着无比的诱惑力,有的学生对此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这些都严重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增强对网络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此外,全社会应加强网络立法,倡导网络文明,积极开展各种网上健康活动,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氛围,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本身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引导学生把握好上网的“度”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有节制地使用网络,不能沉湎其中,无心学习,甚至出现上瘾的现象,这将使学生丧失时间感,睡眠大大减少,生活节律混乱或颠倒;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免疫力功能变弱等,这必然影响身体健康,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做事急躁、冲动,容易把事情理想化、美满化,变得不现实。长期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对话的状态,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网络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当这些学生深陷网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他们又怎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去完成学业呢?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这一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前进。

请问网络对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白云霞

随着电脑网络的迅速扩张和强力渗透,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上网将象看电视一样成为普通人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内容之一。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电脑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涉及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感宣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提高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某些由电脑网络引发的心理障碍、情感冲突和安全焦虑等方面。

一、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了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人际关系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一个缺少朋友,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人,一定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人。不同学派的学者,无论是在心理疾病的原因探讨还是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中,都非常重视人际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沙力文认为精神病包括人际关系中不适宜的整个领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童年人际关系被破坏,从而产生严重的焦虑感,导致精神的分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那里,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问题更是被看作心理健康和治疗研究的中心问题。他们认为,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认知心理学倾向的学者们则主要从人际问题解决方面对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人际关系冷漠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日趋严重的一种社会病。人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孤独地出没,急切需要快捷便利而又自由的交际方式。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常常囿于实际生活中狭小的生活圈子。网络社会的人们却可以跨越千山万水,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让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它可以让人足不出户在数秒之间找到多年挚友般的倾心感受,而免去了彼此的客套、试探、戒备和情感道义责任。同时,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特点,学生网民间一般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使得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分、外貌美丑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建立更为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电脑网络不仅使一般的社交便利性提高,社会圈子扩大,而且解决了某些具有特殊困难和阻碍人们的社交问题。例如,今年北京的SARS横行,中小学生在家中利用网络学习、交往、聊天谈心。又如一个严重的面部烧伤病人,可能因为变形的面部使得很多人不愿或不敢接近;一位行动不便者可能囿于一隅无法让自己走入他人的生活圈子;边防哨卡的士兵可能因为交通不便和职责原因,无法与外界沟通……,电脑网络为这些特殊的人们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全新天地。

此外,电脑网络也可以作为某些社交恐怖症患者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的初级训练工具。让他们首先通过电脑网络与他人进行无须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和沟通,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信心,随后再进行现实的人际交往训练。

(二)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

现代心理治疗理论非常重视宣泄在心理健康维护和治疗中的作用。心理咨询和治疗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受到压抑的心理症结提供宣泄和释放的渠道。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多国人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 往往没有勇气或不习惯找心理医生,也不愿意向身边熟悉的人倾诉。这种忌“心病”现象和“家丑不外扬”的普遍心态显然不利于个体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学生网民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民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

(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

目前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主要包括高校心理学系主办的站点或主页、网络心理医院站点或主页、个人创办的专业心理网站或主页、心理学杂志社的站点或主页以及其它网站的心理专栏等。其中,由国内高校心理学系主办的站点或主页,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等。国内网络心理医院站点或主页,如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 ,)、中德心理医院 ()等。国内以心理学为主题的个人主页如( shanghai window.com/shanghai/health/ psyche/, 舒伟洁医师的个人主页)心理健康特快、阿尧心理咨询网\知心姐姐 ()等。

这些心理学的专题网站或主页尽管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它们都自觉担负起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的责任。其主要内容涉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状况自测、网络方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心理健康研究动态等。虽然由于经验、人手和资金等诸多因素所限,这些网站或主页的内容还不十分充足,质量也参差不齐,但是,由于它们既方便快捷而又具有较好的保密性,因而受到网民的广泛青睐,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网民的心理健康辅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提高学生网民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低层次的心理健康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或“自我实现”。因此,即使是正常人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意味着个体各种心理素质和谐发展。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网民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网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网上各电子网站的个人主页为学生网民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如我校外贸专业的学生利用电脑网络设计的《班级特色专刊》受到专家的好评。很多学生网民都深深体会到网上创作带来的乐趣。这种网上创作激发了学生网民的兴趣和创造性,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也出现了某些好的艺术作品和思想成果。

二、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由于网络正处于飞速发展的上升时期,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之处, 加之网络管理、网络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以及网民个人心理素质因素的差异,因而网络也难免会给网民的心理健康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心理学界的足够重视。

(一)电脑网络引发的各种心理障碍

1、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一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其典型症状是: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不吃不喝不睡,通宵达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思维模糊、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不良生理和心理反应,严重者甚至“走火入魔”, 出现体能衰竭或精神异常。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对自己不再有任何控制,表现逃避现实的心理迹象,越来越愿意呆在网上,和家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我校曾有一名学生,2000年开始上网时,仅仅是为了打发周末闲暇的时光。随着在网上呆的时间越来越长,“黑客攻击技术”、“色情图片”、“网上聊天” 等逐渐让其痴迷不己,于是便不分昼夜和网友聊天,下载各种攻击软件和“有趣图片”。无法自拔的他,成绩下降了,身体也不行了。上网咨询心理专家得知这就是“网络综合症患者”。类似的现象在其它地区也有过报道。心理卫生专家呼吁网民一定要注意上网心理卫生,同时也提醒家人和老师注意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2、人际关系障碍

由电脑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和各种交际冲突。网络孤独症与网络成瘾症非常类似,只是前者更多表现出生理和认识方面的障碍, 后者侧重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网络成瘾症必然伴有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网络孤独症患者则不一定表现出明显的生理障碍。网络孤独症多发生在性格内向者身上,其典型症状是: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寡言少语,情绪抑郁,社交面狭窄,人际关系冷漠。由于个体将注意力和个人兴趣专注于网络,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心理,而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影响毕业。

网络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 出现人际关系障碍。聊天室等虚拟社区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既无法规范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甚至也公开承认或默许交往者的虚假言论。一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可以起一个甜蜜动人的女性化昵称,扮演爱情天使。正如一个老师所言:“网上交往只能把它看作游戏。在网上与你谈情说爱的‘纯情少女’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光头老者。”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 不仅自己撒谎面不改色心不跳, 对他人言行自然也是毫无信任感可言。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他的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现实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人格障碍

网络人际交往还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

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特点。由于学生网民以为对自己的言行无须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学生在网络生活实践中养成的攻击性言行特点,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因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种或多重人格, 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由于虚拟社区和聊天室普遍采用化名式的“ 网名”,学生网民往往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 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一位 l7 岁的男学生在接受电视采访时曾公开承认自己曾经用18岁女孩的身份在虚拟社区生活了近3年时间,结识了很多网友。最后他还不无遗憾地说,可惜以后不能再用这个网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都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或时而张三时而李四的多重角色差异和角色冲突。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 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二)引发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

学生网恋、失恋、多角恋爱等都是网络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网恋,生活中的网恋故事也多如牛毛。电脑网络在时刻忙于上演那成千上万的爱情喜剧的同时,也在痛苦地吟诵不计其数的失恋故事和叹息感伤。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当一方的爱情之火被撩发得愈燃愈炽时,点火者却突然从网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除此之外,“见光死”也是众多网恋故事老套的结局。网络让爱情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提高,也让失恋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地提高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动状态,失恋对他们来讲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正如网恋可以让人品尝到如现实恋爱同样的甜蜜一样,“网恋”后的失恋也同真实的失恋一样让人寝食难安。

(三)安全焦虑

网络人际交往往往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学生以为呆在门户紧闭的自家卧室里,坐在心爱的电脑前是最安全不过的了。这里既不可能被人发现, 也不可能被人偷窥, 更不可能受到侵犯。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放弃了起码的戒备心,给网络犯罪以可乘之机。事实上,这个貌似安全的地方却隐匿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不仅电子邮件随时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偷看到, 连电脑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浏览或破坏。最近美国发生的一个网络偷窥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二十岁的美国女孩艾密在网上被偷窥达数年之久,犯罪者甚至以她的名字建立了网站, 还在网站上发表了关于艾密之死的故事。但这一切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警觉,直至最后罪犯朝艾密的轿车撞去, 并且朝艾密的头部连开数枪。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还利用善良人们的信任,利用网络交际去物色和接近目标,继而实施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犯罪。另外,这种虚假的安全感也使得网络犯罪更加猖獗。一些网络罪犯或违规者出于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疯狂实施其犯罪阴谋。

随着网络犯罪案例的增多,安全焦虑又成为笼罩在网民头上挥之不去的一片阴影。人们时刻担心自己的电脑被网络黑客所光顾,担心自己的个人隐私被偷窥,担心电子邮件背后的病毒,担心从网上走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的陌生人”。层出不穷而又形形色色的网络病毒、黑客和其它犯罪 -CIH病毒、HAPPY 病毒、梅梨沙病毒、宏病毒、千年虫、爱虫、黑手党小子和最近的冲击波等等搞得人们应接不暇、身心疲惫,给社会、组织和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创伤。更有很多家长为子女的安全和心理健康成长感到担忧。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说,武汉市41中初一女生袁某,瞒着父母出去约见网友,一直下落不明。武汉市一位叫梅子的女中学生被网友骗到住处奸污。梅子遭强暴后自杀未遂,罪犯被抓获归案。本市某职高学生高某被网友约到广州见面后,被逼使用假币从事犯罪活动,当他拒绝后被打得遍体鳞伤弃置荒野,幸亏警察发现才救了他一命。另据中新网北京消息:最新调查显示,有近3成新加坡中学生表示曾到访色情网站,其中3%还是“常客”,他们浏览这类网页的时间甚至比成人更多,但许多家长对此却懵然不知。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电脑网络这个人们广为依赖的“宠儿”仿佛一夜之间又变得如“潘多拉的盒子”一样让人惶恐与无所适从。

电脑网络对学生网民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学会区分网络(真实和虚拟并存)和现实生活的界限,建立和完善网络规范,加强网络立法工作,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网民进行有关于网络方面等心理卫生的宣传教育。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依赖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过度使用网络使年轻人对互联网有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冒险和刺激,网上约会的便利,以及互联网上一些不健康内容的诱惑,将逐渐导致“网络成瘾”的形成,这将对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失去兴趣,很容易导致缺乏毅力,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和学术上的破产。

二、“虚拟人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恶化

依附于虚拟世界,真实的人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人机交流,很容易将人物与现实社会疏远,有时为了不可理解的行为,而年轻人则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时期,术语使用计算机机身的辐射会损害身体的功能,导致身体素质低下。

三、信任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

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与虚假的虚拟身份进行通信。很多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什么也不说他们想说什么,但在互联网的虚假身份下,这种人际关系很少是真实的,总是充斥着不信任和人际关系不清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青少年,虽然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自我展示的空间,但也使他们更加内向和锁定。

四、值取向模糊,道德观念差

虽然网络为年轻人带来了丰富的知识,信息和精神挑战和乐趣,但也带来了大量的垃圾。网络成瘾者主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年轻人成长的环境正在恶化。在青春期,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好奇心强烈,极易受到异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据和文化思想极易倾向于模糊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做任何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必承担责任并避免受到惩罚,他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五、网络触发青少年犯罪

互联网引发了青少年的罪恶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识别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线信息接收和沟通的隐瞒可能会导致年轻人的道德意识减弱,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通信隐藏和不受约束的性质使青少年很容易做出一些非法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