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共生经济的文化自信(经济共生理论)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

请有关专家阐释一下,如何认识和理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答疑专家: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教授 郭君铭 从字面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指在文化上的自我觉悟和觉醒。从学术范畴讲,“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费先生在谈到全球化大势中的多元文化问题时,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这就叫“文化自觉”。所谓“自知之明”,是指明白自己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即对自己所在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 文化自觉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乃至个人。我们所讲的文化自觉,特指国家和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国家和政党的文化自觉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二,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推进文化建设不能超越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的,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任何文化成果的形成都是不断积淀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自觉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不断深化认识、科学把握的过程。其三,文化自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否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是衡量一个政党文化自觉与否的标尺。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可以在三个层面上理解文化自信。首先,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所在,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在外来文化面前,不自傲、不自卑,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的反映;认识到文化各有所长,对外来文化能够辩证取舍,积极地吸纳其精髓为我所用,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再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不陶醉在过去的光荣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勇敢地推进现有文化体系的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体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涉及到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问题。自觉和自信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够激发和深化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目标,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自于深厚的历史积淀。

什么是文化自信,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

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对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和内在价值有科学的判断,简单明了的讲就是三句话:一是看得起,二是不自大,三是善梳理。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有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的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

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是那样永恒。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不仅具备震撼心灵、满足需求之精神力量,而且具备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民族创造活力之物质力量;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传承延续离不开文化,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文化。还应当认识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企图用西方❤思想文化“一统天下”的背景下,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和十三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如果不能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当代先进文化,不能形成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这样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应当是一种“自意识”而不是“被认同”,并且是对文化本真意义和内在涵义的深刻认识、深度认同,这才是我们所讲的高度文化自觉。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

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

如何坚持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繁荣

国民之魂共生经济的文化自信,文以化之;国家之神共生经济的文化自信,文以铸之。文化共生经济的文化自信的力量是深沉的,也是持久的。要想从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信心,才能获得坚定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作为文艺工作者,坚持文化自信,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此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是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的积淀。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源远流长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会把文化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流淌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对国家发展和民族的昌盛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打造先进文化,让文华这颗大树枝繁叶茂呢?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只有对国家的文化充满自信和骄傲,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才能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其次,想要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就要善于学习,学会创新,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文化,获得人们的欣赏和满足;另外,对于国外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鉴别,兼容并蓄,实现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使我国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波澜壮阔,深化改革如火如荼。只有蕴藏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才能聚沙成塔,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对我们的文化自信的启示

从中国对西方文化学习交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的一隅。在对待中西文化上,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对待中西异质文化的态度,一要学习先进,二要立足国情,三要综合创新。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是:善于辨别,重视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立足国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世界,正确分析对待异质文化;提高素质,注重对国民人文素养的培养。总之,以理性精神对待异质文化,不仅意味着治学的诚实和严谨,还意味着独立自主和文化自信。

如何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体系活动中持有的清醒认识和理性态度 我们倡导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其目的就是要确保在文化体系的活动中持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态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谓文化自觉,指的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觉悟,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对世界各种文化的判断与吸收,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汲取,对当代文化的定位与创建,也就是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超越。其特点有三:一是对文化价值认知的深刻性。文化既决定经济的目标,又决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的交往方式,聚合成巨大的精神动力来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调控社会发展的状态,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列车不断勇往直前。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把握的自觉性。这种文化自觉不仅需要满腔的热情,还要有理性的认知,即对特殊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始终不渝地按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科学组织实施,避免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三是对文化建设历史责任担当的主动性。主动、强烈的文化担当,是一个政党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政党政治上成熟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所谓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其特点:一是对自己文化的尊崇与自豪感。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基,也有其内在的“基因”和元素,因而成为其薪火传承的精神命脉。二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改造的勇气与魄力。这种吸收借鉴决不仅是单纯的“物理嫁接”,而必须是有机的“化学反应”,最终在于转化再造,强基固本;三是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崇敬感与自信心。这一自信既来自于历史的辉煌,又来自于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更来自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 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定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这是社会的期待,历史的必然。在当今的条件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委实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和思想基础。 首先,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处在社会发展进步战略的轴心位置,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发展战略都应围绕文化这个轴心而展开。文化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犹如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润物无声,能以无形的意识或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无疑成为激发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形成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次,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保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在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文化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格局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中国软实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也包括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它为并将继续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中国经验。 再次,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以文化的概念来界定,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崇高标尺。由于它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为宗旨,以文化主体自身的强壮和武装为特征,因此必然会成为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想基础与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程度。因此,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这文化自身的振兴与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振兴和发达,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谈不上有真正美好的生活;我们讲改善民生,如果不改善文化条件与环境,那么这种改善必定是粗鄙的、浅层的和片面的;我们讲幸福指数,如果没有文化这个举足轻重的重要元素,那么这种幸福指数也就可能是失去内在特质的低层次的生存指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境界 第一,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更扎实的信仰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我们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心骨与指南针。我们只有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在文化上一步一步走向强大、走向主动、走向先进。只有在各个领域多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才能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认识成果。它从创立那天起,就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一方面,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更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注入了不竭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才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才获得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开阔了视野,真正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空前解放。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中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指导和科学指南,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进而不断强化和巩固其指导地位。这样,才能确保培养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需要的理论武装和正确方向。 第二,坚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吸纳西方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积淀,有着非常丰硕的文化成果积累,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其本身就具有不断扬弃自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风范。它的发展也必然积淀着全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也内在地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文化发展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即以客观的姿态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肯定和坚守,以开放的胸怀对外来文化的甄别与吸纳,即是“掌握着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 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样,西方先进文化也是西方民族的智慧和结晶,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西方文化中蕴涵的科学精神、民主理念、法治精神、理性精神以及制度文化等,是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也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过程中合乎规律的精神颗粒和因子。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对待西方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批判自主地吸收外来文化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尤其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进而坚定我们的文化信仰和追求,做到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吸收外来的文化成果,着眼未来的文化发展。 第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进入新境界。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伟大民族。这种自觉和自信是基于我们拥有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光辉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就来自于这种自信和包容,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创造出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灿烂文化,本身就是这种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自觉与自信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今天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历史财富与资本。 纵观当代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文化问题上的高度自觉与自信,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势和法宝,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极其显著的特征和最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整个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尤其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上的优良传统,进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历久弥新、永不衰竭的精神力量。

浅谈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是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也是不断推动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内外“双修”,以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筑牢文化沟通的语言基础,以跨文化交际学习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元素,促进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作为国家和民族强起来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文化自信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我们对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充分把握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共融共生的内在规律。

跨文化交际是文化自信生成的现实需要

文化自信的提出语境有着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背景,跨文化交际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新时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指标。首先,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以凸显中国价值为目标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其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实现以凸显中国精神为核心的跨文化交流与学习;最后,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通过积极践行红色文化引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梦想,不断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文化自信的形成在于沟通与交流,跨文化交际是生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这一前提反映的是人们对一个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它随着文化自身的发展而发展,在与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中不断完善。跨文化交际的持续深入开展,不仅能够保持本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独特性,也有助于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凝聚共识。

文化自信首先是要弘扬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推动其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作为一种深沉的、基本的、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天然地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理性,汇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实践性。三者的交汇点在于筑牢民族文化这一根基。对内,跨文化交际的侧重点在于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不同文化中有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谋求自身文化的不断发展;对外,则要致力于建立具备民族特色的话语体系,推动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

跨文化交际生成文化自信的内外维度

跨文化交际之于文化自信生成既是现实需要和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自身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跨文化交际并不总具备正向功能,如果对其认识不清,忽视它与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在联系,就会产生根基不牢、动力不足、定力不够的风险。所以,要深刻把握跨文化交际的表里层面,以文化自信为核心揭示出其发展规律。

从外层来看,跨文化交际生成文化自信,基础部分是对语言工具的熟练掌握。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交际,它表现为不同主体之间的文化观点和对文化情境的不同理解,但处于最表层的是沟通者在进行交流时的语言壁垒。打破这种壁垒,一方面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与对话,理解其意指并尊重双方的文化立场;另一方面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出中国精神。如连续八年担任全国两会翻译官的张璐,将“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翻译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将兄弟之间的“忿”译作“Differences”,准确表达出两岸之间的血脉联系是永恒的、分歧是暂时的这一深刻内涵,获得了中外媒体的一致赞誉。

从内层来看,跨文化交际的官方层面是具有统摄性的,能够代表国与国文化交流的质;而它的量却取决于民间层面,频繁地发生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有西餐馆,在西方有中餐馆;而全世界的人都已经习惯于借助互联网进行通讯。一方面,日常生活世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发生场域,正在不断地制造着表象类似的文化情境,推动多元文化进行交流、形成共识;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发生冲突与融合都是可能的,关键的因素则在于双方所持的不同观念,即价值观。归根结底,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正在于能够让持不同价值观念的主体能够顺利对话、取长补短,为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所以,以文化自信为核心要旨的跨文化交际,价值观的自信是逻辑起点。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观自信进行对外交往,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境界。

跨文化交际的“自信”特质

首先,跨文化交际应具备主动性特点。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中”,并不单是古人“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而是文化旨趣上的“中和”之国。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必将不断增多、不断深化,构建深厚的文化自信,要主动开展各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兼收并蓄各种优秀文化;坚持各种跨文化学习行为,鼓励民族文化走出去,在交流交融中实现自身文化的不断发展。

其次,跨文化交际应具备理性特点。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跨文化交际行为表现为出国学习、工作与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对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出国的不仅有留学生,还有去体验他国文化风情的游客。这就使跨文化交际逐渐回归到理性的文化交流与交往层面。近年来,“出国热”逐渐转为“归国潮”,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礼赞中国并定居于此,另一种跨文化风险正在悄然抬头,即文化自信外衣下的文化自傲。真正的文化自信,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坚持理性态度,认识到优秀文化是从能否促进国家发展的判断中得出的,而不是在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中得出的。

最后,跨文化交际应具备整合性特点。在现阶段,基于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征,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新要素也相应得到了凸显:一是交际主体要素,除了传统的国家、企业、学校、个人等主体外,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跨国公司和关切“全球利益”的非政府组织日益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角色,它们在对话中并不总以传统的民族国家观念为核心,而是有着实际诉求;二是交际客体要素,数字信息打破了人类文明器物层面的限制,使得跨文化交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使对话主体接近理论上的无限自由;三是交际手段要素,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和手段更为丰富,各交际主体和客体越来越频繁地借助网络和智能工具进行互动,使得跨文化交际的粘性变大,效率性、即时性提高。筑牢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要紧跟跨文化交际的新要素、新特点,遵循其中蕴含的发生规律,使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在发展中共融共生。

如何认识和理解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从字面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指在文化上的自我觉悟和觉醒。从学术范畴讲,“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费先生在谈到全球化大势中的多元文化问题时,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这就叫“文化自觉”。所谓“自知之明”,是指明白自己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即对自己所在的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和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觉,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稳住根基,获得文化选择的能力和地位,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

文化自觉的主体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可以是一个政党、一个组织,乃至个人。我们所讲的文化自觉,特指国家和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国家和政党的文化自觉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文化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持久性,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其二,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阶段性的产物,推进文化建设不能超越现实的经济社会条件;文化总是以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来展现的,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历来是文化建设的首要目标;任何文化成果的形成都是不断积淀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自觉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文化构成的多样性和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不断深化认识、科学把握的过程。其三,文化自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能否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切实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责任,是衡量一个政党文化自觉与否的标尺。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我们可以在三个层面上理解文化自信。首先,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源流相继、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意义上的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的标志所在,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在外来文化面前,不自傲、不自卑,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是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的反映;认识到文化各有所长,对外来文化能够辩证取舍,积极地吸纳其精髓为我所用,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再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不陶醉在过去的光荣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把握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勇敢地推进现有文化体系的转型,在未来的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这是文化自信的最高体现。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涉及到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的问题。自觉和自信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够激发和深化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指向的目标,是文化的自强与文化的繁荣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表明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自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党领导人民推进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力量和源泉。

怎样理解文化自信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与活力?

文化自信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动力,因为文化和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共生经济的文化自信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