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城固县足球(固安足球俱乐部)

本文目录一览:

07年高考满分状元的名单

上海市文科总分状元:魏宏琰

来自:控江中学

高考总成绩:561分

高考成绩:语文123 数学136 英语143 政治133 综合26

爱好:参加学校社团、吉他、打羽毛球、看书

魏宏琰同学对分数感觉很满意。考前模拟成绩555分,高考成绩跟模拟差不多,正常发挥应有水平。

考场上小插曲:因为考前被复旦预录,所以考试的时候没有同学们那么紧张,很放松。试题感觉还是有些难度,比前几年的真题要难,所以开始考试的时候慌了一下,但是想到考前老师“人难我难我不畏难”的话,很快就调整过来了。今年上海的题型比较新,但只要回到课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去做就没有问题。虽然不能说每道题都做得特别顺利,但也没有哪道题成为过不去的障碍。

关于诸葛亮?

也是偶的偶像

五十四年的轨迹,诸葛亮一生简记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东汉光和四年,琅琊郡阳都人。同年出生的,还有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

阳都位于目前山东省沂南县,相当于沂水与东汶河和交流处。而位于沂南县南五十公里的临沂县,却有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古迹。当地有一个人口超过一千人的诸葛镇,传说少年时期的诸葛亮曾住在那里,附近的丘陵上也有一古坟,碑上刻有“诸葛武侯先茔”。远隔了一千八百年,诸葛亮的故乡,却仍然留有不少有关诸葛亮的古迹。姑且不论真实如否,诸葛亮的魅力,可见一斑。

而诸葛世家,原本确实居于更冬之县名诸县(现今的诸城县),当时的姓应该为葛,后期搬至阳都,由于当地也有葛氏一族,为了分别,故以诸县之葛族来称呼。久而久之,便成了诸葛一氏。而诸葛家也逐渐成为了阳都一代的望族。

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曾为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以刚直闻名于世。也因为刚直而丢官,降为平民。

诸葛亮之父珪曾任泰山郡丞(孔明12岁时亡故),母章氏(孔明9岁时亡故)。珪与章氏之间育有三子一女(有一说法为二女。)也就是兄诸葛瑾(在吴任官,官至大将军),弟诸葛均(随亮仕蜀,官至长水校尉),与其妹(有一说是姐)庞诸葛氏(嫁与庞公之子庞山民,山民仕魏,官至黄门吏部郎)。

这就是诸葛世家的环境,也就是诸葛亮的背景。

(平曰:不难看出,诸葛世家虽然是望族,但是自诸葛丰以下,已然家道中落。或许也就是这个环境,让诸葛亮既不失书香世家的熏陶,也免却了世家子弟的气息,反而由于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十分务实。)

·迁至隆中。

诸葛亮出生后三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而在诸葛亮兄弟相继失去双亲的时候,照顾他们的责任,落在了叔父诸葛玄的身上。

当时掌握扬州regime的为袁术,碰巧豫章太受周术亡故,袁术为了贯彻势力,便选用了诸葛玄为新任太守。而为阳都望族的诸葛世家,似乎在很早前就与袁家有关系,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诸葛玄才被起用。

诸葛玄于是带同诸葛亮与其弟妹赴任,而把阳都的家托付给诸葛瑾。后来诸葛瑾不久也与继母前往江东躲避战乱。

如此一来,诸葛世家便完全离开的阳都故乡。此后并无一人能活着回到故乡,可以说当时受战乱影响而流离失所的诸葛世家,处境十分悲哀。

而赴任豫章的诸葛玄,由于他的任命不过是袁术的专断妄为,很快就遇到了东汉王朝派来的郡太守朱皓。两者对抗之下诸葛玄兵败,不得而前往旧交刘表处投靠。时年诸葛亮15岁。

刘表统治的襄阳当时并未被战乱波及,因此诸葛世家也在此安居下来。诸葛亮的游学,也应该在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内诸葛亮的妹妹(有一说是姐)嫁给了庞家的儿子庞山民。

而在诸葛亮17岁的时候叔父诸葛玄也去世了。诸葛亮与弟均,后来移居到襄阳城郊的隆中,一住就是10年。

·隆中之对。

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内,正史记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梁父吟为山东民谣,记述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喜欢这民谣,应该是在怀念故乡与思量在权谋变术中生存之道。

这10年内诸葛亮透过与当地名士的交往下不断努力自我提升,或者可以说,诸葛亮一生的智慧,成于这十年之内。

建安12年(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临隆中,拜访当时仅有27岁的诸葛亮。正史有以下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在这一段所分析的天下大势,的确有其独特见解,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大势。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以上便是三分天下之计,后期的蜀国,基本上依照这一战略方针为蓝本发展,而这一战略方针,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刘备的崛起与三分天下的形成。

(有不少都列举出三分天下之计并非诸葛亮一家独有,诸如鲁肃等,也曾献此计。因此诸葛亮的才能并不大。愚意以为,此乃英雄所见略同。当时诸葛亮尚是白身,而鲁肃却已为东吴的重要人物。白身的诸葛亮能有如此见解,不能不说是有才。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的三分之计根本不合时宜,愚意以为诸葛亮此计既然在后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么三分之计,并非不合时宜。也有人谓诸葛的三分之计在后期便已成为过去式,而诸葛尚且以此为战略方针,难免过时。愚意以为在失去荆州的蜀国看来,出路仅有北伐。因此诸葛并非不因时制宜,而是按照三分方针北进,乃是蜀国唯一出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从这段可以看出,刘备是对诸葛亮信任的,而诸葛亮的军师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不单单刘备信任诸葛亮,刘琦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正史有此记载: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挥军南征,目标指向荆州的刘表与江东的孙权。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而其后刘表死,刘琮降。刘备在拒绝了诸葛亮袭取襄阳而守的计策之后被曹操追击,大败后辗转逃至夏口。

当时的荆州已经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仅有江夏、夏口的刘备、刘琦部队。面对逐步逼至的曹操大军,扭转危机的,便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刘备败逃的情况下并没有发挥能力,扭转败局。然而诸葛亮在曹操逼近,刘琮投降的情况下曾建议偷袭襄阳。然而刘备没有采纳,遂至孤立无援而败退。因此并非诸葛亮没有发挥能力,而是在当时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计谋以及曹军势大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无力回天。无论是怎样的智者,在如此的境况下,也只有败走。此非诸葛不欲为,而是事不如愿。)

当时刘备聚兵江夏、夏口,部下仅余二千,加上关羽水军与刘琦所部不过万余。实在无法对抗曹操接下来的猛攻。而此刻的诸葛亮,立刻提出了联吴的设想,并且亲任使节。

正史有以下记载: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此刻的诸葛亮,充分发挥了外交家的本色,与孙权乃至整个吴军智囊团展开了雄辩,成功使用激将计之后,最终促使吴军加入了战团。

而随着吴军的出发,诸葛亮在赤壁战役上的任务,也告一段落。

“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而后便是吴军三万与曹军二十余万的会战,以周瑜火烧计划的成功与曹操败走为终结。而诸葛亮此时此刻,更多的是跟刘备在后方观望,史载刘备“盖采进退之计。”并没有如演义所说展开了诸如借东风等精彩故事。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有表现的只在联吴之上。虽然并没有多少表现,但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准确的联吴作战判断,在吴魏交锋的时候以在后观望为战略也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军事造诣。这些战略,在赤壁之战中尽量把当时弱小的刘备集团推向漩涡的边缘,避免在大会战中受损。同时也养精储锐,准备在战后谋利。而赤壁之后刘备的军事行动的确很活跃,进南郡,南征四郡等。)

赤壁之后,孙刘联军进攻南郡。其后刘备听从诸葛亮建议,率军南征,平定四郡。而在得到周瑜谅解屯驻公安,暂借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官拜军事中郎将,负责治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诸葛亮在临蒸设置大本营,统治三郡,其任务为“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把大后方的管理任务交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充分发挥了其政治能力,采取圆滑的政治手腕,为刘备提供了巩固的后方以及源源不绝的补给。

而他自己,担任此工作,也将近五年。

·内政首脑。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向刘备求援,请刘备挥军征讨汉中五斗米教。刘备于是率领以庞统、黄忠等为主要将领的部队进入西川。当其时诸葛亮,依然留在荆州负责内政。

而刘备在第二年正式与刘璋决裂,挥军向成都进发。然而军事行动并不顺利,受到了刘璋部将张任等人的顽强抵抗,军师庞统阵亡。这时的诸葛亮,便是在这一情况底下,第一次率领军队,入蜀援助。

之后降伏了刘璋,平定蜀地。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计,也初具雏形。

诸葛亮时年34岁,担任军师将军,成为军事、政治最高辅佐官吏。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从正史的记载不难看出,诸葛亮从荆州到益州,所担任的角色都是以内政首长为主。这一方面足显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长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由于孙权以刘备已占有益州为由,向蜀国要求归还荆州。对于吴国来说荆州应该是东吴的领地,而对于蜀国来说,荆州不单单是蜀军的发祥地,更是三分之计的重要据点。于是就在刘备支吾搪塞激怒了孙权的情况底下。孙权企图以武力进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刘备也与诸葛亮统率五万军队进驻公安。

而就在双方关系已经发展到一触即发的时候,事情迎来了转变的契机。此时曹操领军征服了汉中地区,威胁益州。

无奈之下刘备只得让步,派出诸葛亮与吴国代表诸葛瑾会面,达成了和解的协议。荆州问题,最终得以暂时解决。

(平曰:诸葛亮与诸葛瑾因公事的这次会面,应该是赤壁之后的第一次见面,而双方都只是各为其主地在荆州问题上讨价还价,私底下却并没有会面。足以看出孔明与其兄都有优良的品德与政治意识,公私分明。)

荆州问题暂时解决后的四年内,刘备在外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所有权,最终战胜并即位汉中王。而诸葛亮在这段时间内一直留守成都,他的贡献就是补充粮草兵员。

(诸葛亮在刘备死前多是留守后方如萧何故事。其政治能力在这一段时间得到充分表现,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

·蜀国丞相。

而在关羽丢失荆州为东吴所杀之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崩于洛阳,其子丕继。同年十月,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王朝,废除了汉王朝。

次年四月,刘备在群臣要求之下称帝,重建汉王朝。而诸葛亮,也顺理成章成为开国丞相,年仅41岁。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丞相录尚书事,是为政治首脑。假节,是无上权威,也使诸葛亮有了先砍后奏之权。后来又加为司隶校尉,更是有了弹劾百官的权限。可以说,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便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尽管有如此无上的权力,但是诸葛亮心中,必然不好过。荆州的丢失使诸葛亮二路北伐的战略几近全盘告吹。而唯一可以修补的方法,便是稳住孙氏。如此或可让东吴补上荆州一路,尽可能修复三分天下之计的蓝图。

然而事情却并非如诸葛亮所料,自关羽被杀后这段时间内,一直在刘备心中无法磨灭的就是为关羽报仇的念头。刘备更在称帝同年的七月不顾诸葛亮的反对,起兵伐吴。更在夷陵一战兵败,蜀军多年积蓄损失惨重。

荆州丢失而使三分战略几成画饼,如今自己多年里与刘备辛苦经营的蜀军,又在夷陵尽丧。蜀国的国力一下子跌入了最低点。这时的诸葛亮,虽然拥有内政的无上权力,但是在军事上,一直以来未能拥有兵权。加上刘备的专断,外力的介入。诸葛亮便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风浪飘荡。

(孔明虽在这短短数年间登丞相之高位,但是这几年的孔明,一定是出山以来最不如意的孔明。惜哉叹哉,那一刻诸葛亮的心情,会是如何沉重?站在一旁看着自己无力改变的事情一步一步逼近的心情,应该很糟糕的。)

而在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更要肩负起整个蜀国的命脉。可以说,诸葛亮真正突破政治的缺口染指蜀国军事,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荆州丧失大量精锐部队,这绝对不值得。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必须在沉痛的心情下,接受了这一使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刘备死后的诸葛亮,又领了益州牧的职位,使他的权力由中央贯彻到地方。而这一刻的诸葛亮,立刻便开展了实质工作,与吴国恢复同盟的同时,在国内采取与民休息的策略。

而继任的刘禅,虽然平庸,但也遵守了父亲的遗言,事无巨细,俱交由诸葛亮处理。诸葛亮所主张的政策,此刻得到了比刘备时期更全面的开展。

(诸葛亮真正踏上全天下的大舞台就在此刻,如果说诸葛亮仕途的前半生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那么其后的南征北伐,更是充分表现了其军事家的素质,一举奠定了其军事家的地位。)

·南征北伐。

南征北伐可以说是诸葛亮最瞩目的时光。下面以年表形式略微归纳诸葛亮由建兴元年真正执掌国政至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的轨迹。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派邓芝与吴修复同盟关系,也籍此修复三分之计的蓝图。

建兴二年(公元224年)务农殖谷,闭关与民休息。同年魏攻吴,无功返。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时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南征,南蛮孟获降伏。此年十二月还成都。同年魏再度伐吴,依然止步广陵。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治戎讲武,积极筹备物质,准备北伐。此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睿立。吴兴兵攻魏,无功返。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作了万全准备的孔明,在此年三月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踏上北伐之路。蜀军集结在于汉中阳平关附近,等待进攻的时机。同年司马懿受任驻守于宛,指挥与吴国交界的军队。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进攻祈山,但是马谡率领的先锋部队违反了孔明的作战方针,在街亭大败。孔明不得不撤退。回到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同时请示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以表示责任。夏,吴大胜魏军合肥大将曹休。诸葛亮乃上《后出师表》,发军北伐。冬十二月,孔明越散关围陈仓二十余日,因陈仓守将郝昭防守严密而魏国援军又至,蜀军粮尽而退。击败追击的魏军,杀死敌将王双。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令将军陈式平定武都、阴平二郡。为了牵制敌方雍州刺史郭淮,孔明亲出建威,达到战略目的后归还。同年四月孙权称帝。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春,魏发动攻势。司马懿由西城沿汉水,张合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分三路攻汉中,孔明布阵于城固、赤坂,加强迎战准备。魏因连续下大雨道路不通,进攻受阻而作罢。吴攻魏合肥,不克。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孔明亲自率军再度进攻祈山。魏调宛城守将司马懿负责抵挡蜀军。孔明为仲达坚固的防守所阻。夏六月,蜀军因军粮用尽,不得不撤军,其间击杀张合。

建兴十年(公元232年)在汉中让兵士休养,奖励农业,贮备军粮,制作“木牛”、“流马” 等运输工具,训练士兵作远征的准备。吴谋攻庐江,旋退。

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天,囤集军粮于远征的路线斜谷口,整修驿站。同年吴谋攻合肥新城,中伏败退。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出击。第一次用“木牛”、“流马”运军粮。出渭水南岸于五丈原布阵,兴屯田已备持久战。与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秋八月病发,丧于军中。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汉献帝也死了。诸葛与汉献帝,是同年生而同年死,俱终于五十四岁之龄。

(无论是从南征的正确战略还是从北伐的情形看来,诸葛亮的军事造诣虽然并未登上登峰造极之境,但是也足见威力。以“谨慎”作为诸葛用兵的总结,最为合适。丧于军中,也只能叹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另外批评诸葛的文章多番提到诸葛亮频繁对魏用兵,消耗国力。但是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吴魏之间的交战,比蜀魏之间的交战更为频密,也更为激烈。是不是批评者鸡蛋里面挑骨头呢?诸葛亮既然在后世被人以“谨慎”二字作为对其用兵的总结,相信必定会以不败为目标。而当其时蜀国的国力也足以应付北伐有余,更何况诸葛每伐比想方设法自行解决粮草问题。)

参考资料:;tid=1258fpage=1chat=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三单元口语交际的资料!急求!!

口语交际·习作二

教材简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难忘童年》,与课文结合得非常紧密。刚读了关于童年的诗和故事,转而讲自己童年的故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讲述的兴趣,又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了生活。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图中表现的是关于孩子们进行小足球比赛的一个场景。图中只有守门员和观众,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意在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图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有趣和快乐。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还要具备交际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些通过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教师应在听说读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收集反映童年难忘的生活片断,通过交流,拓展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童年的故事,在交流中表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进一步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激发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情怀。

难点:

把故事讲述具体,清楚,并能注意表达方式,使其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交际与习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导回顾,体验童年情趣

1.回顾学过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说说这些文章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你能说说这些场景为什么能使你印象深刻吗?(有趣、天真、可爱……)

〔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回忆已学的课文来导入本组专题,同时又为下面的口语交际设下铺垫。〕

二、打开记忆闸门,回忆自己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让我们静静地回到回忆的深处,去找回我们的童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要求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教师以饱含深情的导语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发学生回忆生活,打开话匣子。通过自主回忆,再小组交流,让学生在碰撞中击活思维的火花。〕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评选出最难忘的童年故事(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2.班级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组内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让其他学生在参与评议中进一步学会交际语言,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开展童年故事会。

3.从内容、态度、表情达意等角度评选“最佳”童年故事。

〔以学生喜爱的讲故事形式,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评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又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还记得《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那许许多多的童年往事,会不时地在我们的眼前浮现,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再来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往事,并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板书:童年趣事)

〔情境激趣,引发期待,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可以分两种方案进行:

方案A: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明确图画内容。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编成一个内容具体的故事。

方案B: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以前的有趣的事情。(内容不限,可以是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是发生在家里的趣事。)

三、班内交流,评价指导

1.指名学生叙述刚才准备的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鼓励学生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选择喜欢的表达方式。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重视习作的交流和评议,意在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四、明确要求,草拟作文

1.读“作文内容”,明确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什么要求。

2.把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下来。

3.交流习作,提出修改建议。写好之后,可以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并展开评价,欣赏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仿佛又回到了有趣的童年。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改完,可以在课后继续修改完,让老师和同学们最后也能分享到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导入课题,组织典型作文的讲评

1. 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了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2.出示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3.展示优秀习作,可让作者朗读。

4.师生共同评议。

(他写的童年往事是否有趣,他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这篇习作在语言运用方面,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欣赏?还有什么建议?)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通过师生评议,达到进一步指导的目的,并结合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评议的重点,是事情写得是否真实具体,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二、组内评改

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再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佳作欣赏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析,是进行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在交流、评析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做好点拨、引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同步提升的目的。〕

  城固县足球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