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关于孔子交友之道的议论文)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什么?
二、孔子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的择友原则与方法
1、“无友不如己者”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对于孔子“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这句话,学术界的解释有分歧。有人译为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这与孔子的整体思想有抵触,似不妥,此处的“不如己”训为“不类己”较善,引申为“与己不同道”之意,与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与谋”(《卫灵公》)意思相近。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弘儒家之仁道,这是由交友的目的所决定的。孔子鄙视那些追求物质利益,为求食禄而向滨人,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的。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与君子或小人交友结果是不同的,与前者受益,与后者受损,择友不可不慎。那么,何为“益友”,何为损友呢?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便佞,损矣。’”(《季化》)这主要是从个人品质的高低上区分益损的。三类益友是指: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三类损友则指:惯于装饰外表而内无真诚的人;工于媚悦面善态柔的人,巧言令色的人。对于外表恭敬行为虚伪的人,孔子深为厌恶,他愤怒的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治长》)孔子广交益友,其道也日益。
3、“听其言,观其行”是孔子了解人的方法,同时也是他择友的方法,孔子弟子宰予善于言辞,孔子听信他的话,以为他很有志气很勤奋,但是后来孔子发现他白天睡大觉,很生气,并认为过去“听其言而信其行”(《公治长》)不对,把它改变为“听其言观其行”。(同上)通过全面观察其言行,孔子要了解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动机、思想、品质。他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就是说弄清一个人的动机,他所走的道路和他安于什么,不为表面现象迷惑,就真正认识了这个人。对于人的评价要以观察为准,而不可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正是这个意思。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 仁义。
孔子以“义”作为行为的准则。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孔子说:“君子于义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仁为“义之本”,义为“仁之节”。(见《礼记·礼运》)“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致爱恭谨谓之礼。”(《韩诗外传》)仁与义不可分割。
《论语》中载有孔子待友的言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我乎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将死,无处可归,孔子迎之人家,慨然道:“病了在我这儿寄居,死了在我这儿停柩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决非后世任侠好义者可比,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故虽赠车马之重也可不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对于“志于道,而耻上恶衣恶食者”,孔子抱“未足与议”的轻蔑态度。他认为:“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得利之心常常会摧毁某些人求道守义之志。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2、 忠信
“子以四教:文、钎、忠、信”(《述而》)忠信指人诚实无欺,尽心竭力的心态,被孔子视为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为人要“主忠信”(《子罕》)
信。言之实之谓信,与友相处,孔子更强调的是信。信是“仁”的五德目之一。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軏?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若使人信己,己必有先信,居心行事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曾子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学而》)。
孔子曾述说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治长》),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
信虽为美德,但在践守时也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合义则不从,不可守小信而毁大义。因此,孔子认为“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即是说,君子只固守正道,不拘执小信。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以义为参照尺度“义之与比”。并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匹夫匹妇之信。
忠。“忠”的情形有类于“信”,也有几种类型,这里也略去属于政治思想范畴的“忠”不讲,侧重于作为伦理范畴的“忠”指待人接物尽心竭力,真诚专一。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与人忠”(《子路》)“忠焉,能勿诲乎。”(《宪问》)“君子有九思:……言思忠……(《季氏》)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曾子把孔子之道概括为“忠恕而已矣”,这是孔子处理人事的一以贯之的总项原则。
3、 恭敬
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恭敬亦为“仁”之方,子答弟子问仁,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则外无傲慢之态。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 朋友虽有“责善”之义。“切切偲偲”,但也应以敬相待。子贡问友于孔子,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应勉强行之,伤害朋友自尊,自取其辱,而应另寻机会。但“敬”决非一味附和,谄媚,而指与友相处要时刻心存恭敬,同时对待朋友也要有分寸。“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对待朋友太逼促,太琐屑,就要见疏了。这当然不是指朋友间保持一定距离,尊重对方的个性,给予一定的自由度还是必要的,孔子很赞赏晏婴的交友之道,称他“善与人交,久而不 失其敬”,与人久交而敬意不衰,若无十分的诚意与涵养功夫是不易做到的。
恭敬,决非表面的虚礼,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仁爱的自然流露。孔子自己就很重视言谈举止合于礼,以示其敬,在《乡党》中有许多这方面的描述。
孔子周游列国,皆交其名卿大夫,当他遣使者再向友邦人问候时必再拜而送之,如当面拜所问候之人。鲁大夫季康子送药品来问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并向使者说明“丘未达,不敢尝。”(《乡党》)谦敬诚恳之态可掬。
子夏说得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何患乎无兄弟也。”
恭敬有礼,则易得友,恭敬也应合宜,恭而无礼则劳,恭而有礼则安。
4、 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在处理个人与群体关系上,孔子亦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前名言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君子有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和”就如五味调和成良,五声调和成乐,声味不同,而能相调和。而“同”则似以水济水,以火济火,所嗜同好,必相互争斗。后句讲君子只是庄敬自守,无乖戾之心,故与人无争,以道处友,以和相聚,故必有群,但无阿比之私,故不党。坚持个人的自主与正义,同时又不破坏团队的和睦,以高尚的人格结交朋友。
孔子交友之道
很正确。
在择友标准上孔子注重的是“志同道合,鄙视追求物质利益。孔子是主张交益友,三类益友:正直的人;守信的人;博闻广识的人。
孔子把仁义作为处世的价值取向,与友相交注重其人格价值与精神追求,与人交友也同样不能利欲熏心,或为得利而丧失原则,或为利己而损害他人,朋友之间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也不唯唯诺诺,而是“切切偲偲”,存责善之义。
孔子把“信”看作立身之本,“民无信不立”,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自然,这是以孔子守信,信任朋友为前提的。与人相交要忠诚无欺,要直言不讳,友有过,则“忠告之”,设身处地,无私地为他人着想。
孔子交友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务求合乎礼仪,这是态度恭敬的的表现,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感情与尊重。
孔子的《交友之道》全文翻译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2、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
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3、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贪得。”
4、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5、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译文:
你真正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要有三个原则。什么时候说活,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要有一个尺度。第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说,这叫毛毛躁躁,反映一个人的急躁。第二,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话题已经到这了,你反而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
第三,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是瞎子的意思。一个人,讲话的时候不看人家的脸色,上来就说。属于瞎说。
6、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
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虑不要忘义。”
扩展资料:
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一直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人物,《论语》中所记录下的他的话语,教会了我们很多的做人之道,有的人甚至将一些句子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终生奉行,而《论语》中最让人受益的,莫过于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用今天的话说即:孔子在谈话中几乎不谈论功利,而是赞成仁义,相信天命。
何谓“仁”?仁爱、正义即为仁,它是道德。政治的最高体现。孔子也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足以看出讲“仁”,对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了。
人们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看得越来越重,并越来越重视对个人利益的追逐,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早已把“仁”抛于脑后,这样一来又何谈在交友和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讲“仁”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一种叫作“友直”。找正直的人做朋友。这个朋友人品是第一位的,直来直去,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机。
第二种叫作“友谅”。与真诚而可信赖的朋友的人交朋友。平时平淡若水,但是落魄的时候,默默无语拉你一把,这是真正的朋友。
历史上有一个称为“白衣送酒”的故事,这是一个高官向一个穷名士送的极为谦卑的酒,这叫真朋友。
第三种叫作“友多闻”。与博学而见多识广的朋友交朋友,是有益的。择友是门学问,远离损友,与益友同行,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学了孔子的交友之道,同学们讨论:你认为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
孔子说:“有益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的朋友有三种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孔子交友之道,择友标准是正直、宽容、见多识广、志同道合的君子。远离奸诈小人。
对朋友的临终关怀,一片至诚。
重感情,讲原则。
孔子的交友之道
益者三友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损者三友。我们如何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又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
依照惯例摘录几个句子,想着自己的那为数不多的好朋友,真的很开心,嘴角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要论文谈谈孔子的交友之道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的圈子就足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孔子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僻,友柔善,友便佞,损矣。益者三友意思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者三友意思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想要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着“仁”,后者叫着“智”。
孔子提倡我们结交益友,就是对我们有用的人。但这个有用并不是说通过他可以改变你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反,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结交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
真正的田园在哪里?它并不是在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而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只有那些修炼不够的小隐士才会躲到这个山那个山,身做作地修座别墅;真正的大隐是不离红尘的,他可能就生活在闹市之中,每天做着和大家无二致的事情,但他的心中却自有一方从容宁静的田园。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这个年龄要注意不要在男女感情上出现问题。中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不要和别人争斗。与其和别人斗,不如和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到年老的时候,血气已经衰退了,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一方面,要求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用,“朋友信之”;另一方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影响,阴险、花言巧语的朋友则会从各方面误导我们。
孔子交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明确:三条标准是,为人是否正直;进言是否诚实,办事是否扎实;或者表述为是否正直,诚实与否,有无真才实学。)
孔子的交友之道有道理吗?请说说他给你的启发。
答: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就算要有道德修养(仁义),三个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如果把这些标准原则抽象出来,自然是有道理。我们交友要以精神满足为基本原则,不应该以物质功利为目的,还有要诚恳,做诤友。值得指出的是,友情固然是一种精神,我们以友情为重,但是这种精神的呈现还必须有表现的物质形式做载体,既不能一这个载体的物质价值来衡量情谊的轻重,有不能“虚无主义”地以为,反正我心里有对方就行,吝啬得连句问候语都没有。
过谦之人不可交,孔子的交友原则有哪些呢?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注重“人脉”和“圈子”的时代中,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积极努力地扩大着自己的朋友圈。然而,交友不能只注重数量,更要关注质量。
若交一益友,则如饮琼浆玉露,人生也会受益无穷;相反若交一损友,则如饮鸩止渴,不单于己无益,还可能被他引入歧途。故而人生在世,在交朋友这件事上,不可不慎重。
孔子在谈到交友时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三种益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
“直”代表真诚而正直。这样的朋友有时会带来压力,你做错了,他直接告诉你。但我们总觉得朋友不是应该多包容吗?所以,包容体谅是第二点。如果朋友只是包容体谅,最后可能忽略原则。亲情不能靠法律约定维系,但朋友之间一定要互相以正道期许。否则交朋友的意义何在?他不一定都对,但至少会直爽地面对你。孔子回答子贡问交友之道,他说:“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朋友有过错,要真诚相告并委婉劝导,他若不听从,就闭口不说,以免自取其辱。正直的朋友犹如“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和这种朋友交往,互相勉励是很难得的,彼此要能了解对方的用心。
孔子反对人们把怨恨隐藏起来,继续做朋友。他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左丘明是古代鲁国的史官,觉得这样可耻,孔子也觉得这样可耻,因为交朋友第一要点就是坦诚。对其他人可能要考虑客套一下,比如对老板或对属下,如果对朋友还要客套,就没有什么道理了。既然是朋友,一定很容易建立共同的人生理想,化解不必要的误会。
友谅
“谅”有两个意思,第一,说话算话,言而有信,但有时这种信用显得范围狭窄。有些人为守个人信用而不顾大局。“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体谅包容。如果因为一点误会,造成别人都不相信你,真正的朋友会了解你有不得已的苦衷,这就是体谅包容。
友多闻
“多闻”,指的是博学多闻。朋友喜欢学习,大家见面聊天的时候才有话讲。有时候我们看到许多人聚在一起,都是不太读书的人,聚会五分钟后就开始分享八卦,这些事情谈多了之后,自然觉得厌倦,无异于浪费生命。如果朋友博学多闻,各有专长,可以互相学习,见面的时候分享最新的观念,那是件很愉快的事情。
大多数博学多闻的人,在事业上屡有建树,因为他们知识丰富,胸襟远大,思路开阔,不但不会死守条条框框,而且有明确的目标和犀利的目光,和这样的人交朋友,增长我们的见识,多闻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助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多与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益友交往,吸收他们的知识、德行、品格并转化为自己的财富,人生才会更上一层楼;相反若是只与损友们同流合污、不思进取,人生之路则会越走越窄,甚至转入歧途。
故孔夫子在教导世人深交三益友的同时,还要勿交三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