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经济林木病原细菌分类(林木病原菌包括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林木三大病害有哪些?

从现代分类学的观点来看,主要林木病原物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无细胞生物三大类。

1、在真核生物中,植物界引起林木病害的主要是寄生性种子植物,如兔丝子、桑寄生、斛寄生等。动物界引起病害的主要是瘿螨类和线虫类,如毛毡病和松材线虫病等。原生动物界主要是寄生在植物根部细胞内部引起根部肿胀,如桤木根肿病等。假菌界主要引起苗木猝倒病和木本植物的霜霉病等。菌物界则是木本植物的最主要的病原菌,大到多孔菌和蘑菇,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土壤中的镰刀菌都可引起树木病害,如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树木病害榆树枯萎病、板栗疫病和松疱锈病等。

2、在原核生物中主要是细菌和植原体,比较常见的有树木的根癌病和泡桐丛枝病等。

3、无细胞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类病毒,它们都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物,林木的病毒病害如杨树花叶病毒病等,类病毒病害如柑桔裂皮病等。

关于林木病害与病原

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

tree diseases

□简介□

由环境中各种不利因素引起林木生理机能、解剖结构和外部形态发生一系列不正常的改变,使它的生长、发育或生存受到影响,并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过程。它同风折、雪压或昆虫咬食等损伤有区别。引起林木病害的原因有生物的(侵染性的)和非生物的(非侵染性的)因素,总称为病原。非侵染性病原包括不适宜的土壤或气象条件和环境污染,它们引起的病害称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常称为病原物,它们引起的病害称侵染性病害或寄生性病害。受病原物侵害的植物称寄主。病原物在寄主体表或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不但自寄主体中吸取营养,且其代谢产物常对寄主产生刺激或毒害。寄主受病原物侵染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抗病或感病反应,并在生理上、解剖上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然后表现出具特征性的症状。

□林木病害常见的症状类型□

斑点 多发生于叶片和果实上,病斑多为褐色,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具有轮纹。叶上斑点扩大,会引起叶枯。如油桐黑斑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由真菌中的炭疽菌引起的斑点类病害称为炭疽病,病斑多为黑色或黑褐色,潮湿时病部会涌出粉红色胶状物。

腐烂 发生于树木的各个部分。主要是由真菌或细菌分泌的酶分解细胞间的中胶层,使细胞分离,组织腐烂,并常带有酸臭味。如杨树腐烂病、油茶软腐病等。

腐朽 专指树木根、干的木质部霉烂而言。腐朽的木质部松软易碎。由真菌引起。腐朽后期,病部往往长出蕈来。如松根朽病、木材腐朽等。

溃疡 树木枝干的局部皮层坏死,形成凹陷病斑,周围稍隆起。如槐树和檫树溃疡病。

粉霉 病部表面生有由某些病原真菌的表生菌丝体和孢子堆形成的白毛、黑色或锈黄色粉状物或霉层。如树木的白粉病、锈病、煤污病以及种实发霉。

丛枝 树木的部分枝条上枝叶变小密集丛生。多由真菌或类菌质(原)体侵染所致。病原物的侵染活动,抑制了枝条顶芽的生长发育,腋芽或不定芽大量萌发,丛生许多细弱小枝,小枝的腋芽又发育成小枝,重复数次,导致枝叶密集成丛。病枝一般垂直于地面,向上生长,节间变短,叶形变小。病枝陆续枯死。

肿瘤 树木的根、干、枝条局部细胞增生而形成肿瘤。多由真菌或细菌引起。如松瘤锈病、柳杉瘿瘤病等。

枯萎 一般专指由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维管束病害而言。病菌侵入树木根部或干部维管束组织,沿维管束扩展,使维管束堵塞或产生毒素破坏维管束组织,使维管束失去输导功能,造成成树木整株或局部枝叶枯萎。如油桐枯萎病、木麻黄枯萎病。

黄化、花叶 叶片大部或全部褪绿变成黄色或黄白色,称为黄化;叶片色泽深浅不匀,浓绿和浅绿相间称为花叶。这类症状大多由营养失调或类菌质(原)体和病毒所引起。如多种树木的黄化病和花叶病。

流脂或流胶 树木的芽、枝、干流出树脂或树胶,致使树木生长衰弱或芽梢枯死,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如国外松芽流脂病、桃树流胶病。国外松芽流脂病是由于土壤中缺硼,桃树流胶病的病原则很复杂。

□预防林木病害□

不良环境条件是引发林木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的重要原因,加强肥水管理、合理修剪等创造适合林木生长、不利于病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是预防林木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施肥 适当施肥可促进树体生长发育,增强抵抗力。栽前清除建筑垃圾等杂物,挖穴,底层铺施基肥,土壤贫瘠的向穴内添加沃土。根据树体生长情况及时施追肥,春季施肥以氮肥为主,促进枝叶生长;盛夏少施或不施肥;秋季施肥以磷肥为主,促进花芽分化和花蕾膨大。氮磷钾配合施用,比例为4∶3∶2。及时补充锌、铁等微量元素,以免各元素比例失调,导致病害发生。

浇水 浇水能调节温度,在高温时吸热降温,低温时减缓降温速度。水分过多,树体生长衰弱,抵抗力下降,抗逆性减弱。缺水会导致叶片萎蔫、烂根、落叶,甚至死亡。应根据树体缺水情况适度浇水,掌握土不干旱不浇水,要浇则浇透的原则。春季浇返青水,入冬浇冻水,夏季干旱多浇水,秋天林木生长缓慢少浇水;林木生长旺盛期多浇水,花芽分化期少浇水;喜湿植物多浇水,耐旱植物少浇水。注意不能对有病害的植株喷水,以免病害扩展。

修剪 修剪可以控制树势,促进树体强壮;去除杂乱枝,增强通风透光;剪除病虫枝,防止病害大面积传播。修剪后伤口涂杀菌剂,防止病菌从剪口侵入

林木细菌病害是什么?

(bacterial diseases of forest trees)

(李传道)

由细菌引起的林木病害。全世界发现约有200多种细菌能引起植物病害,但为害裸子植物的极少。1977年中国首先报道了一种针叶树叶部寄生细菌——杉木假单胞杆菌,为害杉木的针叶和嫩梢,在局部地方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病害症状

林木细菌病害的症状大致分为4种类型:①斑点:通常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有时也能为害嫩梢。叶上病斑常以叶脉为界限,形成多角形,如核桃细菌病;也有不受限制迅速扩展成大型圆斑的,如丁香疫病。在杉木针叶上,病斑切断输导系统使针叶枯死。核果类树木叶片上细菌病斑中部的坏死组织常脱落而形成穿孔。叶上的细菌病斑初为水渍状退色斑,当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中部组织坏死呈褐色至黑色,周围常保存不同程度的半透明水渍状退色圈,称为晕圈。一般认为是细菌的毒素破坏了细胞膜的半渗透性,使细胞中水分渗入细胞间隙的结果。在潮湿环境下,病斑到了后期,常会从气孔或伤口溢出细菌浓液,干后凝结在病斑上。中国已发现的树木细菌性斑点病有核桃黑斑病、樱属树木细菌性穿孔病、油桐细菌性叶斑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桑细菌病、丁香疫病和女贞细菌病。②溃疡:细菌在树木枝干上寄生,使皮层局部坏死,并有大量粘液流出。杨树细菌性溃疡病是欧洲的重要林木病害,中国列为对外检疫对象。③枯萎:细菌侵入根部或干部维管束,破坏了植物的水分输导系统,引起林木整株枯萎,同真菌性维管束病害相似。受害的维管束变褐色,在潮湿环境下,受害根或枝干的横断面上有细菌粘液自变色处溢出。由青枯病细菌引起的木麻黄青枯病对中国广东、福建海滩林带造成较大损失。由同一细菌引起的油橄榄青枯病在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也有发生。④肿瘤:细菌引起的根或枝干肿瘤,初生时质地柔软,色较淡,后变褐色,表面粗糙并开裂,质地变硬。根癌病的寄主非常广泛,杨柳科树木常受其害。毛白杨根癌病在中国江苏、山东、河南极为常见。油橄榄肿瘤病是世界各油橄榄栽培区的重要病害,中国贵州曾有发现。

病原细菌的生活习性

植物病原细菌都是半活养生物,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它们在未灭菌的基质中都不能长期存活。大多数专化性较强,只能为害同一属的植物或亲缘相近的物种。细菌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植物体内,有些以自然孔口为主,有些以伤口为主或只能从伤口侵入。自然孔口中以气孔为主,水孔、皮孔、蜜腺等也是某些植物病原细菌的重要侵入途径。当伤口或自然孔口有水滴存在时,细菌在水中活动或扩散而进入植物体内。侵入植物薄壁组织的细菌先在细胞间定殖,大量增殖后再沿细胞间隙扩展,当植物细胞受到损害后,细菌才进入细胞内。为害根部和枝干的细菌常自伤口侵入。油橄榄肿瘤病细菌,可通过螺纹导管在寄主体内转移,在枝条上引起新的肿瘤。青枯病细菌则在维管束中扩展至植物枝干各部,并充满于导管中阻塞水分输导。在植物感病组织中有大量细菌存在,即使在枯死的病组织中,仍然保存着活细菌,它们是重要的侵染来源,但随着病组织的分解或腐败,其中的病原细菌也逐渐消亡。带菌种子是许多农作物细菌病害的侵染来源,但在林木病害中,这些情况较少。为害根部的病原细菌,如根癌病菌和青枯病菌等能在土壤中存活数年。病组织中的细菌在吸收养分后溢出寄主体外,再经雨水的水分的稀释,然后才能随雨水的溅散或飘扬而传播。有病残枝落叶随水漂流也是传播方式之一。油橄榄肿瘤细菌能同油橄榄实蝇共生,并且由实蝇传播。核桃黄极毛杆菌可由花粉传播,这是比较特殊的传播方式。

防治方法

防治林木细菌病害的主要途径是杜绝或减少侵染来源。例如实行种苗检疫,不用病苗造林,清除病株、病枝,处理病植物残余物等。苗圃中可以用化学防治,但目前特效的杀细菌剂甚少,一般以波尔多液及抗菌素效果较好。从长远考虑,对重要的细菌病害,选育抗病树种是可取的途径。

林木病原真菌是什么?

(pathogenic fungi of trees)

(周仲铭)

一类重要的林木病原物。数量量多经济林木病原细菌分类,危害性最大经济林木病原细菌分类,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毁灭性林木病害,如松疱锈病、榆树荷兰病、板栗疫病、松根白腐病、苗木猝倒病以及各种立木腐朽等都是真菌所致。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具细胞壁和细胞核。一般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营养体

多呈丝状,称菌丝,其集合体称菌丝体。菌丝有或无隔膜,细胞壁的内层为甲壳质,外层为己糖聚合物,中间为蛋白质层和糖元层。有少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质而不含甲壳质。细胞具一个或两个细胞核,有的为多核,因种类而异。菌丝无色或含有色素而呈现各种颜色。但不含能营光合作用的色素体,必须通过寄生或腐生方式从活林木或木材上吸取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物质。林木病原真菌具有复杂的酶系统,如果胶水解酶、裂解酶、果胶质甲基酯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素酶、磷酸酶、蛋白质酶及其他多种酶类,以分解林木细胞的各种成分,使之转变成简单的物质。病原真菌菌丝细胞的渗透压一般均大大超过寄主。体内寄生的真菌可直接通过菌丝体表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某些高等寄生菌,如锈菌、白粉菌等往往在菌丝上另外形成专司吸收的纽扣状或指状吸器,穿入寄主细胞中吸取养分。

病原真菌多数是些半活养生物,同时具有寄生和腐生能力,当寄主存在时,以寄生方式自寄主上吸取养料,否则在适当的死有机体上营腐生生活。这些病菌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有些种类,如锈菌、白粉菌、霜霉菌等基本属于活养生物,难于人工培养。在自然界它们只在其寄主的活组织中生活。真菌的营养元素包括碳、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的铜、锌、锰、钼等。由于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人工培养时必须供给有机态的碳化物,通常是在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或蔗糖一类碳水化合物。有些病菌除上述营养元素外,培养基中还必须加入硫胺素一类物质。活养真菌对营养的要求则更为复杂。

菌丝除吸养活动外,有时可密集组成菌索、菌核和子座。菌索是以平行排列为主的菌丝体束。发达的菌索反复分枝,其外部为排列紧密且往往有色的厚壁细胞组成。内部为较疏松的薄壁细胞。菌索具有度过不良环境和扩展传播的能力。蜜环菌的菌索可从其发生处向外延伸达数十米远。菌核一般近圆形或呈不规则形,大小、颜色和组织的紧密程度依真菌种类而异。典型的菌核其外层为深色厚壁细胞组成的拟薄壁组织,形态与高等植物薄壁组织相似,其内部菌丝排列较疏松。菌核一般为休眠体,对高温、低温、干燥等有很强的抗御能力。许多病原真菌的菌核,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存活数年。菌核萌发时产生菌丝体,或形成产孢结构。子座是一团单纯由菌丝体或与植物组织共同组成的菌丝块,多呈垫状,产生于寄主体内或体表,在其内部或表面产生产孢结构。

繁殖

真菌通过一段时期的营养活动后,便产生孢子进行繁殖。根据产生孢子的过程不同,可分为无性和有性两种繁殖方式,分别产生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

是指不经过性的交配过程,直接在营养菌丝上产生孢子或产孢结构。无性孢子的种类很多,其中以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等较为常见。①孢囊孢子经济林木病原细菌分类:是鞭毛菌和接合菌类的无性孢子。先是菌丝的原生质向顶端聚集、浓缩。顶端逐渐膨大,并产生一隔膜与菌丝分开,形成一个多核的细胞,称孢子囊。囊内原生质分裂成许多小块,每一小块原生质及其所含的核逐渐变成圆形,外被薄壁而成单细胞的孢囊孢子。有些真菌的孢囊孢子具鞭毛,能游动,称游动孢子。②分生孢子:见于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中。先由菌丝上形成特殊形态的分生孢子梗。梗单生、成束或聚生于一个特殊的产孢器内。分生孢子在梗的表面或内部形成,单生或连接成串。梗和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和产孢方式因真菌的种类而异,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③厚壁孢子:产生于菌丝顶端或中间,单个或几个连生在一起。细胞壁厚,细胞质浓缩。在实验室中,常以小段菌丝培养新的菌落,从广义上说也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

经性交配后产生孢子的繁殖过程。典型的有性过程包括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①质配:两种含单倍染色体数(n)细胞核的性细胞或性器官,其原生质互相融合在一起称为质配。质配的方式在不同的林木病原真菌之间差异很大,常见的有下列几种:以两个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配子囊交配,二者接触后细胞壁消解,其一原生质及细胞核流入另一配子囊中,或二者的原生质及核共同进入一新形成的细胞中;以单细胞的性孢子与雌器交配,性孢子的原生质连同核进入雌器进行质配;没有特殊分化的性器官,而由两个菌丝细胞进行交配。②核配:有的真菌在质配以后,二者的细胞核随即进行配合,形成含二倍染色体数(2n)的细胞核。但许多真菌在质配以后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行核配。质配与核配之间有一个双核时期,细胞内存在来源不同的两个单倍染色体数的细胞核。双核期的长短因真菌种类而异。在高等担子菌中,双核期往往占整个生活史中的大部分时间,营养菌丝基本上是双核的。③减数分裂:核配之后,细胞核随即进行减数分裂或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行减数分裂。真菌的交配可在单个菌株上完成,菌株与菌株之间没有性的差异。有的真菌则必须是两个不同性的菌株才能相互交配。前者称同宗配合,后者称异宗配合。异宗配合现象在担子菌中非常普遍。有性交配的结果,产生不同类型的有性孢子,其中包括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等。不同类群真菌的有性繁殖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是真菌分类上的重要依据。真菌的孢子无论是有性的或无性的,均产生在由菌丝体组成的特殊结构里。这种产生孢子的结构统称子实体。子实体结构繁简不一,体积一般很小,肉眼几乎不能见,但有的大至数十厘米,并有组织上的分化。

真菌的孢子、菌丝体、菌索及菌核等均有传播功能,具鞭毛的孢子可在水中游动。担子和子囊有投射孢子的能力。蜜环菌的根状菌索在林内可伸延达数十米。但病菌在自然界的传播,主要是依靠气流、昆虫等因素。这些介体可以将病菌带到数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

生活史

病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再产生孢子的全过程称为生活史或发育循环。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两个阶段。有性孢子萌发后生长成菌丝,经一段营养活动即开始无性繁殖,产生无性孢子。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许多真菌的无性繁殖可以反复进行多次。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不适于无性繁殖时,营养菌丝上开始形成性交配结构进行交配活动,最后产生有性孢子。在整个生活史中,细胞核经历了单倍体与双倍体的世代交替。由于多数真菌于交配后形成的双倍体核随即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一般说来,真菌的双倍体阶段是短暂的。真菌中不少种类至今尚未发现其有性阶段,整个生活史中只以营养菌丝和无性孢子出现。相反,有的真菌则只进行有性繁殖。完成生活史所需时间因真菌种类而定,寄生真菌一般每年完成一次,生长季节在林木上进行无性繁殖,反复产生无性孢子,增加真菌的个体,使病害不断扩展;有性繁殖在生长季节的末期进行。一种真菌的整个生活史通常在同种寄主植物上完成。但有的病原真菌减数分裂以后,必须转换到一种与原寄主在亲缘上相去很远的寄主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转主寄生。转主寄生现象在侵害林木的锈菌中非常普遍。

主要类群

真菌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至今尚未最后确定,但由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发现在营养方式上,细胞壁、蛋白质或核酸结构上,真菌与植物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许多分类学权威都主张把真菌及相近生物另立一界,称菌物界。真菌以营养体的形态、孢子的类型、有性繁殖阶段的存在与否等形态学特征作为划分主要类群的依据。其他如细胞的化学成分、超微结构等有时也作为分类上的参考因素。菌物界内部的分类体系仍尚未稳定。贝塞(E.A.Bessey)、亚历克索鲍罗斯(C.J.Alexopoulos)、高又曼(E.A.G?umann)、韦伯斯特(J.Webester)、恩斯沃斯(G.C.Ainsworth)等都先后提出过全面的分类系统,目前多倾向于使用恩斯沃斯等1973年在《真菌》第四卷中提出的系统。根据这个系统,菌物界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林木病原真菌归于真菌门的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

约1100种。与林木病害有直接关系的种类均属霜霉菌类中。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无性繁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其中腐霉属是苗木猝倒病重要的病原之一;疫霉属的菌种除引起苗木猝倒病外,还为害大树,引起落果、落叶或多种阔叶树的根、干及皮层的腐烂。

接合菌亚门

约610种。菌丝体多核,无隔或有隔。细胞壁主要成分为甲壳质,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无性繁殖时孢子囊内产生无鞭毛的孢囊孢子。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大多腐生,与林木病害有关的种类很少。根霉属和毛霉属的一些种常见于栎、板栗及核桃等的种实上,引起种实霉烂。

子囊菌亚门

是真菌中为数最多的一类,约15000种。营养体由有隔菌丝组成,少数是单细胞的。每细胞内通常含有一个单倍体核,少数含多核、双核或双倍体核。细胞含甲壳质微纤维和氨基酸、蛋白质、甘露酸和葡萄糖等。子囊菌有多种形式的无性繁殖,产生分生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等多种无性孢子,但以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的方式最为普遍。无性繁殖在子囊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致有许多子囊菌很少进行有性繁殖,生活史中仅以无性阶段出现。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孢子。子囊棍棒状、圆筒状或近圆形。每个子囊中含8个子囊孢子,但也有少于或多于8个的。子囊裸生或集生于具有一定形式的子囊果中。子囊菌的分类很复杂,各分类系统间的分歧较大。根据恩斯沃斯等《真菌》一书,子囊菌分为半子囊菌纲、不正子囊菌纲、核菌纲、腔菌纲、盘菌纲和虫囊菌纲。

半子囊菌纲无子囊果,子囊裸生。本纲中的外囊菌属全部为植物寄生菌,许多菌种是林木的病原菌。如杨外囊菌、榆外囊菌、桦外囊菌等分别引起杨、榆、桦等叶片畸形或丛枝。不正子囊菌纲子囊果球形,无孔口,称闭囊壳。子囊不规则地散生在壳内。大多腐生。青霉属和曲霉属中的某些种可侵染贮藏中的种实,引起霉烂。核菌纲是一类颇为复杂的真菌,约8000种左右,形态差异很大。子囊果大多为烧瓶状子囊壳,瓶颈末端有孔口,有的为无孔口的球形闭囊壳。子囊成束或平行排列于壳的底部。子囊单层壁。本纲的白粉菌类是阔叶树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无色的菌丝体多生于寄主植物体表,产生大量无色单细胞的分生孢子。被害植物为一层白粉覆盖。菌丝以吸器伸入寄主表层细胞吸取营养物质。闭囊壳上生有多种特殊形态的附属丝,成为分类的重要依据。由白粉菌所引起的病害通称白粉病。橡胶白粉病、梭梭白粉病、臭椿白粉病、蔷薇白粉病等发病率高,常造成严重损失。与白粉菌类相近的小煤炱菌类也是植物的表面寄生物,并产生闭囊壳。但其菌丝体和子囊孢子均为暗色。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小煤炱菌类经常寄生在针、阔叶树种的枝、叶上,引起煤污病。病菌在寄主体表形成一层很厚的黑色菌膜,严重影响林木的光合作用。球壳菌类形成烧瓶状的子囊壳。子囊单层壁,顶端往往加厚,顶中央有一小孔与外面相通。常有一些称为侧丝的短菌丝夹在子囊之间。球壳菌类绝大多数腐生,但也有许多著名的林木病原菌。榆荷兰病、板栗疫病、杨烂皮病等的病原菌都属于球壳菌类。腔菌纲具烧瓶状子囊腔。腔由子座发育而来。子囊双层壁。无性繁殖很发达,寄生的种类经常仅存在无性孢子阶段,而有性阶段不出现。腔菌约2000种左右,有许多是林木病原菌。黑星菌属、球座菌属、球腔菌属的一些菌种分别引起多种林木叶、果的黑星病、炭疽病和叶斑病。日本落叶松球腔菌在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引起落叶松早期落叶病,危害很大。盘菌纲产生盘状、碗状或船状子囊果。子囊平行排列于盘的上部,成熟时暴露于外。侧丝长于子囊。约3000种,大多腐生,少数为植物寄生菌。林木上较普遍的病原盘菌有核盘菌属、斑痣壳属、散斑壳属、皮下菌属、小毛盘属和薄盘属等。

担子菌亚门

一般认为是演化上较高等的一群真菌。形态上的基本特征是有性繁殖时在担子上形成担孢子。担子多呈棍棒状,由菌丝或有性孢子上长出。每个担子形成4个担孢子,也有少于或多于4个的。担孢子萌发后形成单倍体单核的初生菌丝,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这种次生菌丝体是担子菌主要的营养体。次生菌丝上两个细胞间的侧面往往有一个小突起,称为锁状联合。两个细胞间的原生质可通过锁状联合沟通。核配在担子或冬孢子中进行。担子菌约12000种,包括许多重要的林木寄生菌。本亚门分为冬孢菌纲、层菌纲和腹菌纲。.冬孢菌纲约6000种,均为植物寄生菌。担子从冬孢子产生,不形成担子果,冬孢子成堆生长或散生。本纲包含锈菌和黑粉菌两大类。后者主要为害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引起黑粉病,曾经是禾谷类农作物最大的灾害之一,但与林木病害的关系很小。锈菌约5000种,分布在世界各地,是农林业的大害。锈菌生活史很复杂。典型的锈菌全部生活史中顺序产生性、锈、夏、冬、担五个类型的孢子,核配在冬孢子内完成。转主寄生现象非常普遍。林木上常见的锈菌有柱锈属、栅锈属、鞘锈属、盖痂锈属和金锈属等。茶藨生柱锈菌的性孢子和锈孢子寄生于五针松枝干上,引起疱锈病,对美国白松、山白松、红松等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夏、冬孢子阶段寄生在茶藨子属和马先蒿属等植物上。栅锈菌多寄生在杨柳科植物上,引起叶锈病,分布极广,转主寄主因种类不同分别为落叶松、松、紫苑、葱等各种植物。层菌纲的担子由菌丝顶端产生,排列成层,称子实层,其子实体称担子果。担子果较大,直径一般达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呈棒状、片状、珊瑚状、伞状、蹄状等;质地多样,有胶质、肉质、栓质、革质、木质等。子实层在担子果上裸生或半裸生,成熟时均暴露于外。林中常见的木耳、银耳、蘑菇、灵芝等均属层菌纲。本纲真菌大多腐生,是分解林木枯落物的重要菌类,少数为寄生或与林木根部共生形成菌根。外担子菌属子实层裸生在寄主体表,不形成担子果,全部为寄生菌,一些菌种寄生在茶科、杜鹃花科、樟科等林木上,引起叶、茎、子房等器官畸形。针层孔属、层孔属、猴头菌属、革菌属、蜜环菌属等均形成大型子实体。它们寄生于活立木或腐生于枯立木及木材上,引起木质部腐朽。松木层孔菌是世界各国成、过熟针叶林最常见的树干心材腐朽菌,对林木的出材率损害极大。多年异担孔菌引起针叶树的根白腐病,是欧洲赤松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蜜环菌是热带地区林木上严重的根腐病病原。牛肝菌属包含许多著名的菌根菌,与多种针叶树种形成共生菌根。腹菌纲均形成较大担子果,成熟时子实层包被在菌丝组成的保护组织里,全部腐生或与林木形成菌根,林地上常见的有马勃、鬼笔、地星等。

半知菌亚门

未发现有性阶段的一群真菌。事实上,子囊菌和少数担子菌的无性阶段也都归入半知菌的分类系统中。半知菌的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繁殖时产生分生孢子。半知菌约15000种。包含许多林木病原菌,引起叶斑、溃疡、烂皮、萎蔫等多种病害。是生长季节中最常见的一类病原真菌。

参考书目

邵力平、沈瑞祥、张素轩、项存悌、谭松山合编:《真菌分类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J.韦伯斯特著,张素轩译:《真菌导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J.Webester,Introduction to Fung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77.)

C.Westcott,Plant Disease Handboo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New York,1979.

  经济林木病原细菌分类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