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亚洲东部岛弧的形成原因(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弧状岛屿群)

本文目录一览:

亚洲东部岛屿南北延伸成岛弧链,其成因是什么

这些岛弧和岛弧前的海沟是板块碰撞俯冲的边界

因为板块边界是一条线 所以这些岛屿成链状延伸。

阿留申群岛—勘察加半岛及其前沿的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的碰撞俯冲带

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北部及其前沿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俯冲带

马里亚纳群岛及马里亚纳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边界

日本列岛南部—琉球群岛—台湾—巴林塘群岛—菲律宾群岛是菲律宾板块与亚欧板块的边界。

你可以用一个乒乓球做一下试验。用手指将乒乓球按一个凹,观察一下凹坑的边缘,你会发现边缘一定是弧形的,事实上要在球体表面让其一部分向下弯折,就必然形成弧形。

地球是球体,板块俯冲就是向下弯折,所以岛弧都是弧行延伸的,弧形的曲率反映了当地板块向下弯折的程度。

岛弧是怎么形成的?

岛弧实为大陆和海洋板块相聚合时,所产生的成果,它的位置适在隐没带的上方。

大多数岛弧都由两列平行的、弯弓状的岛屿组成。这样一种双岛弧的内列由一串爆发的火山组成,而其外列由非火山的岛屿组成。在只有单列弧的情况下,组成它的岛屿很多是有火山活动的。

一个岛弧,在典型情况下,其凹的一侧有陆块,或部分封闭的、特别浅的海。沿着其凸的一侧,则几乎固定不变地存在着长而狭窄的深海沟。大洋的最大深度就发现于这样的海底凹陷,正如在马里亚纳海沟和东加海沟的情况那样。

扩展资料

火山岛弧不断上升,遭受强烈剥蚀作用,碎屑物质被输送到周围海盆与深海沟,形成浊积岩及其他粗碎屑岩。岛弧区还常有变质岩带出现,岛弧外侧为高压低温型区域变质带,内侧为高温低压型区域变质带,前者以蓝闪石、硬玉、硬柱石为代表,后者以红柱石为代表,两条变质带相互平行,称双变质带。

按岛弧的地貌特征岛弧可分为:

1、单弧型,由一条平行于海沟的火山岛弧组成,如千岛弧,日本列岛弧;

2、双弧型,由平行于海沟的一条外弧(现今无火山活动的或沉积的岛弧)和一条内弧组成(现今仍有火山活动),如印尼群岛弧;

3、多弧型,是在双弧型的陆侧还有一条残留弧(没有现代火山活动)。根据弧后盆地的有无(如西太平洋的岛弧都有弧后盆地,而南美洲安第斯山链后面无弧后盆地),弧后的构造活动性(挤压、拉张或兼有剪切)等不同特征也可作为岛弧分类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岛弧

亚洲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是如何形成的?

岛弧和海沟是洋底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而洋底板块俯冲潜入大陆板块之下而造成的。因为洋底板块俯冲,牵引着洋底向上倾斜,从而形成了幽深的海沟。岛弧凸面朝向大洋,其外侧一般为很深的海沟,内侧与大陆之间的海域称为边缘海,边缘海中的深海盆地,叫边缘海盆地。世界上的比较大岛弧有:西太平洋区的阿留申岛弧、日本岛弧、马里亚纳岛弧和中大西洋区加勒比海外小安德列斯岛弧等。板块学说认为,岛弧是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时,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而形成的。

岛弧和海沟的平行并存,是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相互碰撞时,大洋地壳倾没于大陆地壳之下的结果。如太平洋地壳,厚度小而密度大,所处的位置又相对较低,在海底扩张的作用下,与东亚大陆地壳相碰撞时,太平洋地壳便俯冲入东亚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使大洋一侧出现深度巨大的海沟;同时,大陆地壳的继续运动使它的前缘的表层沉积物质相互迭合到一起,形成了岛弧。由于这两种地壳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大,所以碰撞后形成的海沟深度就大,而岛弧上峰岭的高度也大。因此,可以说岛弧和海沟是在同一种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成因。

正是由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相互碰撞,同时引起了地震和火山的活动,所以岛弧海沟地区又是世界上地壳活动最活跃的地方。

  亚洲东部岛弧的形成原因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