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评估心理健康的三种方法)
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
1.调查法(investigation method)是借助于各种问卷、调查表和晤谈等方式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了解被评估者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ohservation method)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的方法,也是心理评估的基本方法之一.
3.会谈法(interview method)会谈法的基本形式是评估者与被评估者面对面的谈话方式而进行的评估
心理健康的评估标准
一、 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许又新(1988)提出心理健康可以用三标准(或从三个维度)去衡量,即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同时指出,不能独立地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虑和衡量。
第一、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我评价等等。
第二、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和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等等。
第三、 发展标准,即着重对人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分析。
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二、 心理健康的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十标准:
(一)心理活动维度
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反映各有不同。这表明,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不同。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激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可以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病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强度,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生活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力。
(二)心理活动耐受力
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出现严重身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的情绪缠绕,日常也体验到某种身体的痛苦,但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有的人,甚至把不断克服这种苦恼当作强者的象征,作为检验自身生存价值的指标。有的人,甚至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看作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三)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上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心理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参考架构了。
(四)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
(五)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绪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容易受暗示。
(六)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极大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健康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效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效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绪,只是相对的。它们都是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对情绪、思绪和行为的自控程度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怕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有些人进行这种自我评估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由于过高的自我评估,在实际操作中因掉以轻心而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由于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而畏首畏尾,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但是,如果一个人具有“缺乏自信”的心理倾向,对任何事情都显得畏首畏尾,并且不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信心,那么,我们可以说,此人心理健康水平是不高的。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与人交往,也能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任何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见如故”,也可能是一种躁狂状态。在现实社会中,比较多见的是心情抑郁,人处在抑郁状态下,社会交往受阻较为常见。
(十)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生到死,始终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环境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这就需要采取主动采取主动性的被动性的措施,使自身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一过程就叫适应。主动适应其内涵是积极的改变环境;消极适应,其内涵是躲避环境的冲击。有时环境的变化十分剧烈,人对它无能为力,面对它只能韬晦、忍耐,即进行所谓的“消极适应”。“消极适应”只是形式,其内在意义也含有积极的一面,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心里评估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心理评估的常用方法如下:
1.调查法
调查法包括历史调查和现状调查两个方面。历史调查主要包括档案、文献资料和向了解被评估者过去经历的人调查等内容。现状调查主要围绕与当前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调查对象包括被评估者本人及其周围的"知情人",如同学、同事、父母、亲友、老师、领导、兄弟姐妹等。调查方式除一般询问外,还可采用调查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法的优点是可以结合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内容,广泛而全面。不足之处是调查常常是间接性的评估,材料真实性容易受被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2.观察法
这里所指的观察法是通过对被评估者行为表现直接或间接(通过摄影录像设备)的观察或观测而进行心理评估的一种方法。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两种形式。前者指在自然情境(如家庭、学校、幼儿园或工作环境)中,被评估者的行为不受观察者干扰,按照其本来方式和目标进行所得到的观察。后者指在经过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所进行的观察。观察法的优点是材料比较真实和客观,对儿童的心理评估以及对一些精神障碍者的评估而言,观察法显得尤为重要。不足之处是,观察法得到的只是外显行为,不易重复。观察结果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观察者的洞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
3.会谈法
会谈法也有称做“交谈法”、“晤谈法”等。其基本形式是一种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也是心理评估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会谈的形式包括自由式会谈和结构式会谈两种。前者的谈话是开放式的,气氛比较轻松,被评估者较少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后者根据特定目的预先设定好一定的结构和程序,谈话内容有所限定,效率较高。会谈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评估者掌握和正确使用会谈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会谈技巧包括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如表情、姿态等)两个方面。在言语沟通中,包括听与说。在非言语沟通中,可以通过微笑、点头、注视、身体前倾等表情和姿势表达对被评估者的接受、肯定、关注、鼓励等思想感情,从而促进被评估者的合作,启发和引导他(她),将问题引向深入。
4.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也称产品分析法。所谓"作品"指被评估者所做的日记、书信、图画、工艺等文化性的创作,也包括了他(她)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做的事和东西。通过分析这些作品(产品)可以有效地评估其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并且可以作为一个客观依据留存。
5.心理测验法
在心理评估中,心理测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理测验可以对心理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进行系统评定,并且测验一般采用标准化、数量化的原则,所得到的结果可以参照常模进行比较,避免了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心理测验的应用范围很广,种类也十分繁多。在医学领域内所涉及的心理测验内容主要包括器质和机能性疾病的诊断中与心理学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如智力、人格、特殊能力、症状评定等。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主要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和人格测验法。
三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前教育最重要的时候。这时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做人及做事的原则、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旦孩子的性格形成,不去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隐患将随终生。
学前教育会为将来的课堂学习打基础。学前教育就是为了将来孩子九年义务教育做一个基础。让孩子有如课堂教育一些坐息时间及生活有规律及集体意识,这是单一的家庭教育所无法给予的。学前教育包括交际、情感、求知诸多内容。
扩展资料: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介绍如下:
有很多人会以成人的意识来看待学前教育。功利性很大,只看到表面,却没看到隐性的内容。学前教育不是以提升能力为主。而是以全面培养孩子性格及行为习惯为主的。
有些可以说是受益终生的。比如交往能力,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七十的交往,百分之三十的知识。交往力是学前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学前教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注也不可小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陈雪峰: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注儿童心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什么是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对孩子有多重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⑧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某些人具有易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这些人格倾向就叫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三是动机缺失。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六)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七)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八)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
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
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一)倾听
(二)鼓励
(三)询问 多提开放性问题
(四)反映 综合整理学生的表达,用教师的语言说出来
(五)澄清 帮助学生将其模糊思维整理清晰
(六)面质 学生前后行为、言行不一致时,向他提问,帮助其认清问题
四、其他方法
(一)观察法
1.项目检核表
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
(二)自述法
第三节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
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
2寻求发展。学会调适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雅各布松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沃尔朴
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1)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满足自己合理需求
2)拒绝他人无理要求,又不伤害对方
3)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情感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 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
A 事实
B 个人观点
C 事实造成的情绪后果
改变B
以上就是关于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技巧、备考指南等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现有的心理评估手段的两种参考架构是什么,为什么
这是选择题,如果有必要可以追加给你后面的
以下为本次考试的主要试题和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A级)试卷总结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普遍认为,当今学习目标之父是(A)
A.泰勒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2、一般认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著《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开始,该书出版于(C)
A.1923 B.1913年 C.1903年 D.1879年
3、皮亚杰认为,2至7岁的獐认知发展处于(A)
A.思维准备阶段 B.思维阶段 C.感觉运动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
4、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D)
A.心理健康 B.记忆 C.智力 D.学习
5、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是(C)
A.形式训练说了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理论
6、在心理学中,最早明确强调内部心理结构并以此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学流派是(C)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格式塔心理学派 D.认知心理学
7、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低层次的学习是(B)
A.刺激反应联结 B.信号 C.概念学习 D.问题解决
8、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低水平是(B)
A.解释的理解 B.字面理解 C.批判性理解 D.创造性理解
9、在技能形成过路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叫做(D)
A.顶峰现象 B.倒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高原现象
10、问题解决和第一个阶段是(C)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D.检验假设
11、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A)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动作思维
12、一个人幻想成为另一个人,而这个人通常在他的心理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现象叫(A)
A.认同 B.移植 C.投射 D.回归
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是(A)
A.生存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4、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独立型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B)
A.文学 B。数学 C.历史 D.法律
15、与求异思维关系最为密切的是(C)
A.形象思维 B.聚合思维 C.发散思维 D.抽象思维
16、以下思维活动中,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究是A
A.求异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7、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B)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斯金纳
18、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
A.斯金纳 B.罗杰斯 C.布鲁纳 D.弗洛伊德
19、皮亚杰认为,7至11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属于的阶段是(B)
A.思维准备 B.思维阶段 C.感觉运动 D.抽象思维
20、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是(C)
A.智力理论 B.动机理论 C.学习理论 D.认知理论
21、提出掌握学习理论的是(C)
A.华生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22、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分类的最初提出者是(A)
A.加涅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23、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业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D)
A.心理健康 B.记忆 C.智力 D.学习
24、一个人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C)
A.认同 B.移植 C.投射 D.回归
26、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D)
A.解释的理解 B.字面解释 C.批判性解释 D.创造性理解
2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D)
A.生存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8、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D)
A.活动定向 B.内部盲语 C.无声的外部言语 D.有声的外部言语
29、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型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A)
A.文学 B.数学 C.化学部 D.物理
30、研究认知风格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 (B)
A.西蒙 B.威特金 C.苛勒 D.卡根
31、普遍认为,当今学习目标之父亲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A)
A.泰勒 B布鲁纳 C.布鲁姆 D.班杜拉
32、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
A.詹姆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33、皮亚杰认为,11至15的儿童认知发展属于的阶段是(D)
A.思维准备 B.思维 C.感觉运动 D.抽象思维
34、布鲁姆提出的学习理论是(A)
A.掌握学习 B.认知学习 C.情感学习 D.行为学习
35、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A)
A.官能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36、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是(C)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化理论 D.关系理论
37、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称作(D)
A.活动定向 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38、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问题解决阶段是(B)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39、一个人把对某人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叫(B)
A.认同们 B.移植 C.投射 D.回归
40、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C)
A.弗洛姆 B.罗杰斯 C.马斯洛 D.弗洛伊德
41、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储存性者更感兴趣的学科是(A)
A.文学 B.数学 C.化学 D.物理
42、教学过程中的测量,主要借助的方法是(A)
A.测验 B.观察 C.访谈 D.实验
43、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B)
A.活动定向 B.内部言语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44、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叫做(A)
A.高原现象 B.倒退现象 C.抑制现象 D.顶峰现象
45、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D)
A.心理健康 B。记忆 C.智力 D.学习
46、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理论最初的代表人物是(A)
A.桑代克 B.华生 C.斯金纳 D.布鲁纳
47、加涅关于学习的八种阶梯类型中,最高层次的学习是(D)
A.刺激反应联结 B.信号 C.概念学习 D.问题解决
48、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四种水平,其中最高水平是(D)
A.解释的理解 B.字面理解 C.批判性理解 D.创造性理解
49、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是(C)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临床个案法
50、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B)
A.史莫克 B.莫雷若 C.加涅 D.奥苏贝尔
51、根据柯拉斯沃等的分类法,情感的教学目标有五个程序,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A)
A.价值的性格化B.非言语交流C.理解 D.统合
52、研究发现,老师期望效应的大小要受学生年龄的影响,一般而言,更易受到期望效应影响的是(D)
A.年龄上无明显差异 B.中等年龄的学生 C.年龄较大的学生 D.年龄较小的学生
53、学习的意义表现在(A)
A.促进心理的成熟与发展 B.获得好的成绩 C.适应社会发展 D.个体生活的需要
54、新的材料属于原有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新的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这种学习是(C)
A.派生类属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56、下列说法耍嘴皮子不能反映学习迁移现象的是(B)
A.举一反三 B.由表及里 C.触类旁通 D.由此及彼
5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来说,其容量的组织块数是(C)
A.3到6 B.4到7 C.5到时9 D.6到时10
58、能对有关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理解是(B)
A.字面的理解 B.解释的理解 C.批判性的理解 D.创造性的理解
59、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待学习的比较稳定的反映倾向叫做(C)
A.学习目的 B.学习动机 C.学习态度 D.学习兴趣
60、一般而言,要使学习效率较高,动机应维持在(B)
A.较高水平 B.中等水平 C.较低水平 D.不一定
61、一般而言,学生的成就动机来源泉于三种需要.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成就动机源泉的需要是(B)
A.认知的需要 B.交往的需要 C.自我提高的需要 D.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属需要
62、在教学设计工作中,中心是(C)
A.分析教学内容 B.设计教学策略 C.分析教学对象 D.设计学习目标
63、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其目的是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基于这一目的进行评定是(B)
A.配置性评定 B.形成性评定 C.总结性评定 D.论文式评定
添加内容:
1.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是【B】
A.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 B.活动定向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2.问题解决的最后一个阶段是【D】
A.分析问题 B.提出假设 C.发现问题 D.检验假设
3.一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信念归诸别人或客体的心理现象,叫【C】
A.认同们 B.移植 C.投射 D.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