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反坦克导弹系统(中国的反舰导弹系统)

本文目录一览:

请问在中国现役的反坦克武器都有哪此?

中国反坦克导弹发展50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红箭”系列为主的庞大的反坦克导弹家族。主要包括红箭-73,以及彻底大改的AFT-07系列,红箭-8系列,红箭9系列,红箭10系列和红箭11/12系列。此外还有武装直升机和无人机使用的AKD-9/10系列空地反坦克导弹,具体型号共计一百多个,现役型号也有20个以上。

红箭-73,是中国军方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我国反坦克导弹的鼻祖。红箭-73反坦克导弹是仿制前苏联“AT-3”型(萨格尔)反坦克导弹的产品,1978年设计定型,是中国军方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1979年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

“红箭-73”是目视跟踪、三点导引、手动控制、导线传输指令的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该导弹射程为3000米,速度为120米/秒,破甲威力为150毫米/65度,由于该导弹性能比较先进、体积小、成本低,因此得以大量装备部队,并参加了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和80年代的边境地区保卫战,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主战坦克,决定配备炮射反坦克导弹,因此着手研制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由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仍旧难以配备主战坦克,所以这个项目改由炮兵接手,这就是红箭-8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

红箭-8的性能较好,射程为3000米,速度为200米/秒,破甲威力为静破甲800毫米,动破甲威力为180毫米/68度,装备部队后也经过了多次改进,特别是发展了国产第一型机载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红箭-8B”,至今仍旧是中国陆军航空兵的主要装备。

由于现代战争的需要,由于多国坦克坦克装备有反应装甲,红旗-8能否正面击穿其主装甲要看战术是否有效。于是红箭9-反坦克导弹就应运而生了。

红箭-9采用了激光指令传输体制,取代了导线,导弹的飞行速度更快。红箭9拥有新型的串联战斗部和引信。导弹战斗部,按作战使用需要设计成串联战斗部,既能对付未装反应装甲的坦克,也能对付装有反应装甲的坦克。静破甲垂直穿透厚度可达1200毫米,而美国“陶”-2A重型反坦克导弹的静破甲垂直穿透厚度仅为1040毫米。 “红箭”-9可击穿带PBFY-1反应装甲的320毫米68度倾斜放置的均质装甲钢靶,这意味着红箭9可以摧毁世界上任何现役主战坦克,可谓“一击必杀”,其威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红箭-9A是在“红箭”-9的基础上研制出的改进型车载反坦克导弹系统。 红箭-9A采用了毫米波指令传输的方式代替了激光指令传输,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发射装置将毫米波作为传输指令的载体,把导弹偏离目标的信息以及如何进行修正的指令发送给正在向目标飞行的导弹,导弹即可不断地修正飞行轨道,直到命中目标。

随着近些年中国陆军重型机械化部队的发展,原属于集团军炮兵旅装备的大量红箭-9反坦克导弹,已经被下放到重型合成旅。红箭-10替代。

红箭-10是我国现役新一代重型反坦克导弹,首次露面是在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红箭10采用2个4联装导弹发射装置,8枚待发单,采用第二代履带式步战车底盘的重型自行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红箭-10采用双室双推固体火箭发动机,光纤制导,既可以采用“发射后不管”的自动寻的模式,也可以采用“人在回路中”的“发射+观察+修正”模式,打击方式很灵活,命中精度很高。红箭-10采用串联聚能穿甲战斗部,能从正面打穿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正面防护装甲,也能采用攻顶模式,打击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最脆弱的顶部。一个反坦克导弹连配属9辆发射车,可在4分钟内消灭10千米开外的60至70个装甲目标,相当于外军一个拥有200多辆坦克和步战车的常规装甲旅的三分之一实力。

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红箭73有何特点

首先中国在70年代以前,并没有反坦克导弹,对于坦克的攻击还停留在二战时期的火箭筒装置。直到1973年中国拥有了第一代反坦克导弹,而它最早却应用在了斩首行动中。在21世纪的战争行动中,斩首行动即用精确制导导弹等武器装备对敌方进行定点军事打击,通过精定点清除,首先消灭对方的指挥中枢,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正所谓“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形象反映了这种思想。“斩首行动”的要素是快速、精确、内应。

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红箭73的诞生:1971年中国获得苏制萨格尔导弹。这是一种有线制导的反坦克战术导弹,其破甲威力在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中较为先进。1973年,中国决定集中国防工业的精兵强将,仿制“萨格尔”导弹。经过近6年的试制攻关,“红箭-73”反坦克导弹终于在1979年定型并批量装备部队,填补了中国反坦克导弹装备的空白。“红箭-73”是目视跟踪、三点导引、手动控制、导线传输指令的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可攻击500米至3000米距离内的坦克、装甲目标或暗堡。

中国红箭73的型号:红箭73有基础型、B、C等(已发展到E型)三种型号,是我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80年代,研制了红箭73C型。它采用光学瞄准、红外跟踪、半自动控制的制导方式,电源采用30伏镍镉蓄电池,一次充电可持续发射30多枚导弹。导弹可在有自然光和红外光干涉的环境中,有效地攻击400-3000米距离内的坦克等各种装甲目标,也可用于摧毁火力点和各种轻型野战工事。

中国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红箭73用于斩首行动:对于当时的条件,虽然红箭-73靠目视瞄准,手动控制训练起来难度比较大,培养一名优秀射手需要不少时间,但是一旦掌握要领和技巧,红箭-73导弹的命中率还是非常高。红箭-73可谓生的最佳年代,装备部队后没几年就赶上了对越反击战和老山轮战。而且我军第一次斩首行动使用的武器就是红箭-73!

中国导弹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斩首行动:1985年7月2日在八里河东山方向,我军35号高地前沿防御阵地上,面对越方1031号高地,我导弹分队决定分为两组发射,每组分别发射2枚导弹,打掉越军距我约2100米远的两处营、连指挥所。下午17时,指挥员下达战斗命令。我军导弹分队两组导弹发射阵地又经过近1小时的发射前数据检查和复核,17时05分,导弹攻击命令正式下达。第一枚导弹发射后钻进越军营指挥所,发出巨大的爆炸声,爆炸后的黑色硝烟夹杂工事的泥石碎块一下冲上了几十米的高空。

随着第二组发射的导弹也击中了越军连指挥所,并引爆了工事内存放的弹药,猛烈的爆炸将越军隐蔽部的顶盖全部掀开。两枚红箭-73直接干掉越军两个指挥所!随后两组副射手迅速再次装弹准备第二次发射,刹那间,两发导弹一前一后又从35号阵地再次发射。随后就是两声巨大的爆响,从目标点又冒出两股冲天的滚滚浓烟。4发导弹全部命中。

此次斩首行动数天后,从越军电台获得了越军战损情况,越军1031高地营、连以下官兵17人被炸死,其中大部分为营、连干部。此战之后,同年12月24日在东山同一地域31号阵地,再次对越军前沿地带营指挥所实施“定点斩首行动”,一举将其摧毁。由此可见精确打击武器的威力是巨大的。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未来我们还将拥有更多的杀敌利器,甚至杀敌于千里之外都不是难事。

我国研制了哪些反战车导弹

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导弹应该追溯到二战末期纳粹德国研制的X-7"小红帽"中国反坦克导弹系统,它采用目视瞄准、有线制导技术,到1944年9月已基本研制成功,但还未来得及投入使用,纳粹德国就战败投降了。不过,有线制导技术却被保留继承了下来,一直到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现役反坦克导弹的屁股后面仍然拖着一根长长的导线。

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我国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前苏联的盟友关系急转直下,一夜之间,苏联不但撤走了援华的各类专家,还撕毁了与我们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于是,在数千公里的原本平静的中苏边界线上A褂茫�纱獾鹿�驼桨芡督盗恕2还��邢咧频技际跞幢槐A艏坛辛讼吕矗�恢钡较衷冢�澜缟洗蟛糠窒忠鄯刺箍说嫉�钠ü珊竺嫒匀煌献乓桓�こさ牡枷摺�

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制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我国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前苏联的盟友关系急转直下,一夜之间,苏联不但撤走了援华的各类专家,还撕毁了与我们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于是,在数千公里的原本平静的中苏边界线上,双方都虎视眈眈,苏联更是陈兵百万,仿佛一场国家大战一触即发中国反坦克导弹系统!但是,我国领导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苏联的核武器,也不是他们的新型导弹,而是苏联世界一流的钢甲洪流-各类坦克装甲车辆。当时,我国面临苏联在内蒙古草原和三江平原的宽纵深、大正面的装甲突击集群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在内蒙古草原的威胁,苏联装甲集群可以毫无阻碍的直捣我国的战略心脏-首都北京。因此,中央军委提出了"三打三防"口号,其中第一就是打坦克,由此可见,如何打击苏联的快速装甲突击群,成为了当时我军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1968年初的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中国前线部队对反坦克武器的要求就更迫切了。我国除了大力研制各类平射反坦克炮及其弹药之外,再就是跟踪世界潮流,开始研制自己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前苏联AT-1反坦克导弹

一、牛刀小试

1958年7月,以当时的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为主开始265-I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这是一种以法国的SS-10反坦克导弹为参照物,并借鉴了前苏联的AT-1"甲鱼"反坦克导弹的设计经验,由我国武器技术人员自主开发的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这种武器的原理样机在进行了2次飞行试验后,有关人员掌握了初步的反坦克导弹工作原理,随后国家有关部门正式组成了以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为主,联合北京工业学院和724厂组成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研制机构。1962年开始新的研制工作,期间攻克了手动操控原理、火药装药、制导导线的放线和不断线等难题,1969年完成设计和试制,1973年完成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型导弹被正式定名为J-201型反坦克导弹。这种反坦克导弹采用目视跟踪,手动操纵,有线制导,导弹射程400-2000米,破甲厚度在65度角时可达120毫米,飞行速度85米/秒,性能落后于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的反坦克导弹。特别是该型导弹存在射程近、破甲厚度小、飞行速度慢、操作人员暴露时间长、操控难等缺点,军队有关部门进行打靶试验后对该型导弹不甚满意。在下发部队试用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又发展出称为J-202的改良型。由于该型反坦克导弹缺点较多,在红箭-73研制成功后就停产了。但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作为我国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虽说没有投入大批量生产,但正是通过这型导弹的全面研制工作,为我国兵器科研人员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才,为随后的"红箭-73"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当时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我们的军工科研人员能够凭借自己的科研力量,完成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科学技术成就。该型反坦克导弹在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参与研制人员获得国家的表彰奖励。

中国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二、全面突破

由于J-201/202型反坦克导弹不能完全满足我军对反坦克火力的新要求,而且,当时面对苏联陆续出现的T-62、T-64、T-72等新型主战坦克,军方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能够击穿这些坦克的先进反坦克导弹系统。考虑到我国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和有限的人力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研制出国家急需的反坦克导弹,因此,有关部门审时度势,决定以从特殊渠道获得的苏联AT-3"耐火箱"型反坦克导弹为基础,仿制并改进生产一型适合我国国情的反坦克导弹,这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红箭-73"(又称AFT-73)型反坦克导弹。

标准型的"红箭-73"也属于第一代反坦克导弹,1971年开始研究设计,同AT-3"耐火箱"型反坦克导弹一样采用目视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手控制导方式,全弹重11.3千克,弹长0.84米,弹径0.12米,翼展0.349米,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最小射程500米,最大飞行速度120米/秒,射速2枚/分钟,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重2.5千克,动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全系统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发射时,射手可以离开发射架一定距离隐蔽起来,以防敌方从导弹发射位置来推算射手位置并进行攻击,或者采取措施干扰导弹飞行。研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电子元器件问题。当时半导体器件水平很低,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达不到要求,高低温试验中整机总出故障。再就是近距离掉弹问题,其攻关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发生这一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偏心和导弹质量偏心,由于"红箭-73"的起飞火箭发动机采用4个对称布置的倒流喷管,加工和装配时如果位置误差超过规定值,必然会产生推力偏心,导致导弹起飞时过大的初始扰动,以至出现失控甚至掉弹的事故。还有就是导弹飞行中传输导线突然断线问题,这一故障在采用线导的反坦克导弹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导线强度、粘接方式、放线通道设计等方面的攻关,逐步降低了断线故障率。另一个技术难关是续航发动机迟发火。所谓"迟发火",就是指续航发动机点火时间发生延迟。如果发生迟发火故障,不仅速度上不去,还会造成导弹失控。经过对续航装药、包覆层和点火具等方面的重点攻关改进,也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

"红箭-73"标准型于1979年研制成功,经过大量打靶试验后,基本能够满足我军一线作战部队的要求。但是,"红箭-73"同样存在着第一代反坦克导弹的普遍弱点,即命中率较低,只有70%,实战中可能更低。"红箭-73"定型以后,其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中。"红箭-73"的改进作为当时部队装备重点改造项目之一,得到了军方高度的重视,陆续研制成功了A/B/C等数个改进型号。

其中:

A型与原型相比,专门研制了电视测角仪和数字式地面控制箱,制导方式从人工手动控制转变为半自动控制,使其升级为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导弹发射后,射手无需手动操纵导弹飞行,只要将"十字线"压在目标上,导弹就会自动沿着瞄准线飞行,提高了命中精度、降低了对射手操作熟练程度的要求。我们知道,在"红箭-73"未改进之前,导弹射手都要求经过严格训练和挑选才能达到60%左右的命中率。改进后的"红箭-73A"型弹,稍加训练的射手基本上都能达到90%左右的命中率。

B型的改进主要是对付日益增多的反应装甲,采用了串联战斗部,第一级装药用来引爆敌人坦克上披挂的反应装甲,第二级主装药直接摧毁敌人的坦克主装甲。B型的动破甲威力也增至180毫米/65度,而且还保留了手动操作功能,必要时也可以像第一代反坦克导弹那样操作使用。

C型的改进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与B型相比,主战斗部(第二级主装药)的威力有大幅度提高,并且通过优化金属聚能罩外形和装药结构、调整炸高等措施,使其威力接近国外重型反坦克导弹的水平,以对抗第三代新型主战坦克。二是改进了火箭发动机,使用了更高比冲的火箭发射药。虽然改进后的导弹比原型增重1公斤多,但飞行速度反而比原型提高了15%。三是增加了红外热成像仪,大大提高了夜战能力。四是研制了随动发射架,可实现导弹与瞄准具的联动。

C型可以说是整个"红箭-73"系列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型号。虽然其依然采用架式发射,但在一些主要性能指标上比多数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兼容性最好,地面制导设备可对以前研制装备的所有弹种兼容;其次,威力最大,在世界便携式反坦克导弹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再者,抗干扰能力最强,其电视测角仪采用了独特的抗干扰技术,可以不受战场上其它杂乱光源的影响;最后,性价比最好。因此,C型受到了部队广大指战员的欢迎,也开拓了很好的军品外贸市场。

现在,"红箭-73"系列反坦克导弹在中国陆军中的地位已经被"红箭-8"取代,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发挥余热。此外,"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除了步兵便携式之外,它还被装在国产85式和86A式步兵战车和北京212吉普车上,成为了我军装甲部队的一线反装甲装备。虽说"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现在风光不再,已经不再是中国陆军的主要反装甲导弹,但其仍然宝刀未老,被改装应用于攻击滩头岸防工事,其圆偏差0.5米的命中精度和对钢筋水泥工事的1.5米的穿透力,任谁也不可小视!

中国红箭-8反坦克导弹

三、节节提升

"红箭-73"型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也锻炼了我国反坦克导弹的科研队伍。在此基础上,根据世界装甲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我国科研人员于1971年,又展开了新型反坦克导弹-"红箭-8"(又称为AFT-8)的研制工作。"红箭-8"属于第二代反坦克导弹,设计采用光学瞄准跟踪,红外半自动制导、有线传输指令方式。导弹重11.2千克,直径120毫米,全长875毫米,采用聚能破甲战斗部和压电引信,可用于攻击100米~3000米范围内的装甲目标或防御工事,射速3发/分钟,静破甲厚度约800毫米,动破甲厚度为180毫米/68度,导弹飞行速度为200米/秒,命中概率90%。该型导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研制成功,经过一系列实弹打靶试验后,军方一致认为该型弹达到了设计指标,于1984年定型生产 。

"红箭-8"是我军现役的主力反坦克导弹,其通用性极强,可以由单兵、越野车、履带式或轮式装甲车、直升机等各种平台发射,已发展出多种型号,能够对付挂有反应式装甲的主战坦克。其中"红箭-8A"是"红箭-8"的第一次改进型,主要是提高了战斗部威力,动破甲能力为北约标准三层间隔靶。"红箭-8B"是专门为直升飞机开发的型号,装载在直-9W/G型武装直升飞机上,用来攻击4000米外的敌人地面装甲目标。"红箭-8C"是针对反应式装甲而开发的,在战斗部前部加装了带内置装药的探杆,可以保证战斗部在最佳炸点引爆反应式装甲。近年来,"红箭-8"又推出了两种新的改进型,"红箭-8E"和"红箭-8L"。"红箭-8E"在射程和威力方面都有较大提高,采用新的火箭发动机,射程达4000米,新型串联战斗部的静破甲威力增至1000毫米以上,可以使反应式装甲成为摆设。"红箭-8E"还采用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和热成像瞄准系统,提高了制导精度,并具备了昼夜全天候作战能力。"红箭-8L"反坦克导弹是"红箭-8"的轻便型号,性能却没有降低,达到了"红箭-8E"的水平。红箭-8L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采用了多种新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成功。它是一种便携式、远程反坦克武器,主要攻击目标是敌方的坦克,也用于攻击其它装甲目标、工事等。红箭-8L对武器系统进行了小型化、轻量化处理,其发射制导装置的重量仅为22.5千克,比红箭-8大大降低。红箭-8L还提高了抗干扰能力并改进了夜间作战性能,而且它还可兼容发射射程3000米和4000米两种射程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单从射程来看,作为一种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红箭-8L是世界上同类反坦克导弹中的佼佼者。"红箭-8L"可由两人携带,也配用了热成像和数字化控制系统。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卧姿发射技术,射手通过潜望镜进行瞄准,最大限度地减少射手的暴露时间,对提高战场生存力十分有利。

"红箭-8"系列反坦克导弹的主要载具有:1、NJ221-B型4×4吉普车,这种四轮驱动的越野车上,配置一具筒装发射架,发射架可以液压升降,行军时后部帆布斗蓬可以合拢;2、63式履带装甲车,该车上可以载一部四联装导弹发射架,发射架可以液压升降,导弹发射后可以快速再次装填导弹;3、ZDF89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该车以YW-534型(85式)装甲运输车为底盘,有极佳的越野性能和两栖作战能力,已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4、4X4轮式装甲运输车,该车后部战斗室上方装有1个四联装液压升降式导弹发射装置,发射装置平时位于槽内,使整车的外形较低,隐蔽性较好,战斗时发射装置升高到发射位置,完成搜索,追踪和发射工作,发射完成后降低回车内以利装填手再次装弹;5、直-9W/G型武装直升飞机,可以挂载4枚红箭-8作为主要的对地攻击和反坦克武器,实现了我军国产空中武装直升机导弹反装甲的梦想,据说,我国80年代从法国引进的"小羚羊"反装甲直升机也换装了"红箭-8"反坦克导弹,打击能力超过了其原来携载的"霍特"反坦克导弹。

"红箭-8"反坦克导弹及其载车不但在国庆35周年时,以一个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殊荣!"红箭-8"不但装备我军,还出口到不少国家,南亚某国对"红箭-8"进行了数千发沙漠环境条件下的实弹发射测试,结果证明"红箭-8"的系统可靠性和命中概率都达到90%以上,超过西方国家的同类武器,为中国军工争得了荣誉。

中国红箭-9重型反坦克导弹

四、更上层楼

"红箭-9"(又称为AFT-9)是我军最新研制的第三代重型反坦克导弹,属于国产反坦克导弹中的"小字辈",可它后来居上,威力超过了老大哥,目前任何一种主战坦克在它面前都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坦克杀手"。"红箭-9"比"红箭-8"更为先进,但它不会全面取代"红箭-8"。因为"红箭-9"是重型反坦克导弹,系统重量比较大,对发射平台的要求也较高,很难由单兵携带发射。"红箭-8"则可给步兵提供可靠的反坦克能力,而且"红箭-9"相对的造价高,适合对付最先进的主战坦克目标,普通的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等用"红箭-73"改型和"红箭-8"就足够了。所以,"红箭-8"和"红箭-9"这对"兄弟"可互为补充,是战场上的一对好搭档。

"红箭-9"设计采用了光学瞄准、发射筒发射、电视测角、激光指令传输、三点导向和数字化控制技术。发射后,射手要做的只是始终将瞄准线对准目标,制导装置根据导弹的飞行状况自动发出激光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激光驾束制导方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克服战场上常见的烟、雾、火光和背景的干扰,也可对付敌人的主动干扰。"红箭-9"还配有热成像系统,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装填了导弹的发射筒重37千克,弹径152毫米,有效射程6000米,射速2枚/分钟。采用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最大静破甲威力达1200毫米,动破甲威力为320毫米/68度,可以击穿世界上所有种类的现役坦克。"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可以装载在越野车、装甲车、舰艇和直升机等各种平台上,通用性强。

"红箭-9A"是"红箭-9"的改进型,采用了先进的毫米波制导方式,它比"红箭-9"的激光指令制导方式的抗干扰能力更强。导弹发射控制装置将毫米波作为传输指令的载波或基波,把导弹偏离目标的信息以及如何进行弹道修正的指令发送给正在向目标飞行的导弹,导弹即可不间断地修正飞行弹道,直到准确命中目标。毫米波在穿透雾、霾、尘埃和战场烟雾方面优于光学和红外模式,而且具有结构小、带宽大、波束窄和大气损耗低的优点,在使用、制造和价格方面又优于光纤等制导武器。"红箭-9A"反坦克导弹还配有红外热像装置,可以在夜间或者其它复杂的天气环境下,对敌方的重要装甲目标进行打击。在这种状况下,操控人员可以在不小于5000米的距离上发现目标,在4000米的距离上进行识别并做出打击与否的决定。整个导弹系统的命中概率可以达到90%以上,是一种十分理想的重型反装甲武器。

"红箭-9A"采用了有最佳药型罩的串联战斗部和能够控制最佳炸高的金属炸高棒,其高爆装药威力可以击穿带反应装甲的1200毫米的均质钢装甲板。该型导弹既能打击敌人重型装甲目标,也能打击敌人的各类野战工事,还能用于打击敌人悬停中的直升飞机或者摧毁地面飞机,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多用途武器。

"红箭-9"型反坦克导弹的载具基本和"红箭-8"一样,可以装载在各类车辆和飞机上,实现多种载具的运输发射。据说,我国新研制的"直10"型武装直升飞机上,就载有"红箭-9"多联装发射装置,用于对敌人集群的装甲目标进行空中打击。"红箭-9"型反坦克导弹及其载具,还在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以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官兵组成的第七机械化方阵,通过了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亿万观众的检阅。

从J-201、红箭-73、红箭-8到红箭-9,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制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也逐步赶上了世界反坦克导弹的先进水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国的现役反坦克导弹先进水平不输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这些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并先后服役,

中国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过程是什么样的?

我国的反坦克导弹研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时,我国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的盟友关系急转直下,一夜之间,苏联不但撤走了援华的各类专家,还撕毁了与我们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于是,在数千公里的原本平静的中苏边界线上,双方都虎视眈眈,苏联更是陈兵百万,仿佛一场国家大战一触即发!但是,我国领导人最担心的并不是苏联的核武器,也不是他们的新型导弹,而是苏联世界一流的钢甲洪流-各类坦克装甲车辆。当时,我国面临苏联在内蒙古草原和三江平原的宽纵深、大正面的装甲突击集群的巨大威胁,特别是在内蒙古草原的威胁,苏联装甲集群可以毫无阻碍的直捣我国的战略心脏-首都北京。因此,中央军委提出了“三打三防”口号,其中第一就是打坦克,由此可见,如何打击苏联的快速装甲突击群,成为了当时我军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在1968年初的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后,中国前线部队对反坦克武器的要求就更迫切了。我国除了大力研制各类平射反坦克炮及其弹药之外,再就是跟踪世界潮流,开始研制自己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红箭”-9反坦克导弹系统的相关对比

与“红箭”-8的比较

“红箭”-8是中国自行研制的二代反坦克制导武器系统。该型导弹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中国反坦克导弹系统,采用单兵三角架发射装置和四联装车载发射系统。早期的“红箭”-8导弹的最大射程为3000米中国反坦克导弹系统,而最新型的射程为3500米和4000米。其中一个型号的导弹采用了串联式反坦克战斗部。相比“红箭”-8,“红箭”-9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首先是“断尾”。“红箭”-8为旋转弹,弹尾有矢量控制舵,每旋转一周就要控制一下,其弊端是无法加装导引头,因为导弹旋转时导引头图像处理器处理图像相当困难中国反坦克导弹系统;而“红箭”-9则采用了激光指令制导,为倾斜稳定的不旋转弹,可为它加装导引头,从而去掉了长期困扰“红箭”-8的指令传输线。

其次是弹径加大,弹体加长,并配备了两台发动机。一个起飞发动机和一个续航发动机,从而使得射程由“红箭”-8的3000~4000米提高到了5000米以上,静破甲厚度达到1100毫米以上。

第三是制导方式上的改进,即由“红箭”-8的有线传输指令制导改为激光指令制导。此外,“红箭”-9的测角仪由“红箭”-8的红外测角仪改为电视测角仪,加装了夜瞄装置和自动装填设备等。

  中国反坦克导弹系统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