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1933年的叠溪地震(一九三三年叠溪大地震)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西部科学院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

欧阳辉 侯江 张锋

(重庆自然博物馆)

1933年8月25日下午,四川茂县松潘等地发生强烈地震。15时50分30秒,地震中心在北纬30°、东经103.7°的叠溪的震级为7.5级。国内,北京鹫峰、南京地震台几乎同时记录到震波。国外,马尼拉、大阪、棉兰、孟买、哥本哈根、汉堡、檀香山、巴黎、突尼斯、悉尼、多伦多、威林顿、渥太华、拉巴斯等世界百多家地震台都测收到了这次震波。

此次地震发生之时,岩石飞崩,击死居民,村舍沉没,岷江上游因之隔断,余波续震四五日不绝,叠溪一带,正当地震中心,罹祸尤为惨重,地震造成6945人死亡,伤1万人以上,叠溪全镇陷没,岷江江水被山体崩塌物堵塞断流,形成中国地震史上较为突出的地震堰塞湖,其坝高有的甚至高达百余米。之后决口造成的次生洪灾又夺走数千人生命,震区伤亡惨重,共计死亡人数近万人。自1900~1950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7级以上地震59次。[1]这是民国时期四川最大的地震,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最强烈的地震之一。

一、关于1933年叠溪地震的调查

地震为人类最为惨烈的灾害,叠溪地震发生后,地方政府及中央相关部门派人深入灾区进行调查。

震后近1个月后,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派成都水利知事公署技术主任全晴川率四川大学学生诸有彬等10余人前往调查,重点是岷江地震堰塞湖的积水情况,调查时间9月至10月9日。12月7日善后督办刘湘再派即任的成都水利知事周郁如同督署上校参谋郭雨中带30余人再次调查,历时5天,提出了疏导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具体工程方案。[2]

学术机构的调查有受北平地质调查所委托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另外还有四川大学等。

四川大学的叠溪震区野外考察,由该校生物系(开设了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课程)师生组成12人地质考察团,教师周晓和带队,于1933年12月21日出发,次年1月14日回到成都,历时25天。考察以了解灌县至叠溪一带的地质、地史、古生物和叠溪地震的震灾情况为主。

另外,以个人身份进行考察的有地理学家徐近之。1933年秋,徐近之在青海地区考察,闻叠溪地震消息,立即于10月21日至11月29日,对叠溪震区乃至整个岷江上游进行历时40天的实地考察。[3]

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考察。为研究此次松茂地震来源状况及原因等,1933年10月,该院地质研究所主任常隆庆(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即在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工作,1932年9月由所长翁文灏推荐,受卢作孚邀请到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任地质研究所主任)、罗西伊(即罗正远,字君平)奉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之命,前往叠溪实地调查松茂地震,所有一切费用概由北平地质调查所负担。考察历时两个月。

由于地震区域辽阔,人力有限,在实地考察中辅以信函调查。由中国西部科学院致函各县政府及文化机关,请其告以当地情况,同时又发出通启,致各界人士公启、致各报馆函,征求各地关心科学之人士予以援助,赐以资料。调查过程中,拟就表格一张,油印分寄川中各县教育局、建设局以及中级以上学校,发出地震调查表,以便调查参考和将来绘制地震区域强度图。[4]

地震强度调查表[5]

(此表共分十度,请将所在地的地震强度与此表相当之度数注明,寄回巴县北碚场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为祷)

一、人不能觉。

二、甚少数静坐者觉之,楼上较易。

三、少数人觉之,不恐慌,经他处报告始确信地震。

四、屋内觉者多数,屋外少数,器物微动,地板或响悬物稍动。

五、屋内人皆觉之,屋外人多觉之,睡者惊醒,少数人惊逸,摇铃鸣,时钟停,悬物摇。

六、人人皆觉恐慌,争出,器物坠落,不坚固之房舍稍有损伤。

七、钟鸣,烟囱倒,屋瓦落,多数房屋稍有损伤。

八、少数房屋毁坏,多数重损,少数人受伤,无死者。

九、少数房屋全毁,多数重损,不能复居,人烟稠密之处,死人颇多。

十、多数房屋毁坏,人口多数死亡,地裂山崩。

附注:

甲、地震发生于民国 年 月 日午 时 分

乙、震时间共

丙、以后又震动若干次,在何月何日何时发生震力相当上表何度。

填表机关

填表人

民国 年 月 日寄

调查途中,常隆庆给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致函报告地震现场考察情况,翁文灏附记数言。1934年,常隆庆基于收集、拍摄的大量地震资料,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写成《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在近代,由于战争、交通、经费等原因,对地震的调查也有采取函调的方式,给所在地区及相关单位发函收集资料,再分析汇编成册。而现场的科学考察就显得尤为可贵和难得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大震现场进行科学考察,在我国西南地区还是第一次,在国内也仅次于1920年宁夏海原大地震后的现场科学考察(震后次年,内务、教育、农商三部曾派翁文灏、谢家荣等六委员赴灾区调查,这是我国地震史上第一次对大地震所作的详细的科学调查)[6]。在中国近代地震地质调查研究中,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调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实地地震调查活动。

二、关于1933年叠溪地震的研究著述

叠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发生后几个月,翔实的地震报告就刊行出来。

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常隆庆连续刊发几篇调查记,有《叠溪地震调查记》,刊发于1934年5月的《中国西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丛刊》第一卷第三号;《四川叠溪地震区调查记》,刊发于《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年第5卷第1期上[7];《叠溪地震调查记略》,刊发于《新世界》1934年第38期。[8]

除此之外,徐近之的《西宁松潘间之草地旅行》和《岷江峡谷》刊发在《地理学报》1934年第1期(创刊号)上。(《岷江峡谷》中“地震后峡谷实察纪要”,对叠溪地震灾害和水患作了真实的记述和分析,并提出震后建议对策:预防地震灾害、疏导堰塞湖积水、建筑物抗震、交通及通信对策、保护岷江河谷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等)[9];四川大学编著《叠溪地质调查特刊》1934年7月出版(国立四川大学秘书处出版课,1934年7月出版,54页32开,有图、表、照片)。内收调查报告6篇,调查地质情况,并有考察日记,叠溪地震损失统计表及羌人风俗等,其中最珍贵的资料是细致到村寨的地貌改变、房屋垮塌、人员伤亡的考察记录[10];地质调查所李善邦著《四川叠溪地震记录简报》发表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4年第5卷第3期[11](当时,世界地震学还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没有“震级”的概念和定义)。李善邦采用巧妙算法分析计算此次地震的发震时刻和震源深度,测定叠溪地震参数,所确定的震中坐标相当准确,与宏观震中叠溪的位置非常相近,至今基本采用这一数值[12]。在常隆庆到四川地质调查所后,著《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刊发在《地质论评》1938年第3卷第3期上。

这之后二三十年,尤其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关于四川叠溪地震的调查、记录和报告又才陆续增多。有“叠溪地震琐记和对地震的初步认识”(周郁如,1958年手稿)、“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补充调查报告”(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1973年11月打印稿。另一资料记为“叠溪地震补充调查报告”国家地震局西南烈度队影响场组,1973,未出版)、“1933年叠溪地震宏观调查表”(地震地质队松潘大组,1977年8月手稿本)、“1933年叠溪地震调查报告”(成都地震大队地震地质队,1977年11月复写稿。另一资料记为“1933年叠溪地震调查报告”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地质队,1977,未出版)、“四川省历史地震资料汇编 1933年叠溪地震”(讨论稿)(王元海,1977,未出版)、“叠溪1933年地震调查材料”(阿坝州地震史料小组,1978年5月复写稿)、《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13]、《叠溪大地震亲历记》(张雪岩,《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七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叠溪7.5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对发震构造条件的认识》(唐荣昌、蒋能强、刘盛利,《地震研究》1983年第6卷第3期)[14]、《1933年叠溪地震》(四川省地震局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5]、《徐近之实察叠溪地震及对震后的建议对策》(江在雄,《山西地震》1994第3期)。

常隆庆所著一系列关于四川叠溪地震的调查报告,在后来的叠溪地震研究中一直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1983年由四川省地震局编著的对叠溪震区现场考察、研究总结的著作《1933年叠溪地震》参考了常隆庆的著述,尤其对于分布在不同经纬度的各地点的地震烈度、场地条件、震害情况等提供了直接而翔实的参考,一些照片,如常隆庆1933年所拍摄的“较场东侧台面地震时被断成阶梯状”被采用。[16]其著述被引用和参考还见于诸如《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17]、《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说明书》[18]、《四川省岩石地层》[19]、《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工程勘测分册》[20]、《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21]等。

而1934年常隆庆所写的约2.6万字的《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将叠溪地震情形及前后事实,旁征博引,附以照片、图件和统计表格,对地震各灾区,尤其以叠溪为中心的叠溪南路、西路、北路的具体情况,作了翔实的记录。记述了叠溪震中区各村寨房屋建筑破坏、人畜伤亡、山崩地陷等地震破坏状况,并对地震成因作了初步分析,说明当地地震地质特点。这是中国近代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著述,对叠溪及其周边震区的崩塌滑坡、交通阻断、人员伤亡、水灾过程以及震中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余震序列等情况的详细叙述,成为我国以科学方法记载叠溪地震的第一篇详细而确实的学术报告。

三、结语

中国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国家,对于地震学的研究,近代中国学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多加着力,政府也视为重要事业而加以注意。对于民国时期中国最强烈的地震之一、同时也是民国时期四川最大的地震——叠溪地震,中国西部科学院作为第一个专业学术机构进行调查,并写下第一篇专门学术报告《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的叠溪地震调查及其著述,其详细的现场考察和研究,对地震前兆、震后效应、地震现象、地震后的破坏现象、社会影响,地震发生类型与序列特征等的描述,为当时和今后的叠溪地震研究。例如,区域地震研究、地震地质研究、历史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的可比性,是重要的科学考察和学术文献。

参考文献

[1]齐书勤.中国早期的地震科学考察[A].见:王渝生主编.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C].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405

[2]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茂汶羌族自治县志[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38~39

[3][6]洪时中,徐吉廷.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记在叠溪大地震的考察、研究和救灾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几位前辈[J].国际地震动态,2009,(2):34~35:30~31

[4][5][9]《嘉陵江日报》1933-11-18、1933-11-20~21、1933-11-5.见:龙海编辑.中国西部科学院调查叠溪大地震纪实[N].卢作孚研究.2008,(2):50~52

[7]陈尚平等.中国近代地震文献编要(1900~1949)[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316~318

[8]江苏省地震局《中国地震科技文献题录大全》编纂组.中国地震科技文献题录大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9,17

[10][11][12][15][17]《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编辑组.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301~303,315~316,317~319,463~464,541

[13][16]四川省地震局.一九三三年叠溪地震[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69,图版10

[14]《四川地震年鉴》编辑组.四川地震年鉴(1983)[M].成都:四川省地震局出版,1984,156

[18]《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编委会编,丁国瑜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说明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565

[19]辜学达,刘啸虎.四川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372

[20]徐乾清,陈德基主编,门光永等撰稿.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工程勘测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0

[21]黄润秋,许强.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3

中国发生过几次特大地震,都是在什么地方,哪一年?

中国发生过3次特大地震。

1、唐山大地震

发生于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2、四川汶川地震

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地震震级为8.0级。其强度之大,波及面之广,破坏性之巨,余震持续之久,在全球大陆地震中殊有。截止6月3日07时,汶川震区共发生余震10037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3、青海玉树地震

发生于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地震震级为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2010年4月20日国务院决定,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扩展资料:

唐山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

世界科学家们络绎不绝地来到唐山,依据这个天然“实验场”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唐山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国二十三年叠溪地震 金马河

叠溪地震发生于1933年8月25日,震中位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北部。此次地震导致叠溪古城全部建筑坍塌,并引发水灾,伤亡人数超过2万。

地震发生时,天空中发出霹雳一声巨响,大地开始猛烈的摇晃起来,地中发出巨大响声,与地面隆隆之声相混合。风沙走石滚滚而来,人们的耳、眼、口、鼻均被尘土所塞,满眼迷离不能远视,只见近处地皮到处裂开了大缝,忽开忽闭,大地向下倾陷,人在地上一步不能移动,意志全失。持续了一分钟之久,地壳停止摇晃,但四周巨大的隆隆声仍持续不断,沙石继续飞扬,三小时后尘雾稍歇,方可辩远近,太阳西沉,河山改易,城廓为存。叠溪这座拥有二百七十余户羌人的古老羌城,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古蚕陵重镇,竟被地震毁于一旦,只剩下一座残破不堪,大部分倒塌了的城隍庙。城隍老爷塑像亦被乱石打得支离破碎,半张庄严的脸庞和一支瞪圆的眼睛被埋在尘土之中。

在叠溪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世界各地的地震仪也不断收到了大地颤动的信号,鸟孰峰、南京地震台几乎同时记录到这灾难的振波;马尼拉、大板、棉兰、孟买、哥本哈根、汉堡、檀香山、巴黎、突尼斯、悉尼、多伦多、威林顿、渥太华、拉巴斯等世界百多家地震台都测收到了这可怕的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时,地震湖崩溃,洪水倾湖溃出,霹雳震山,尘雾障天,造成下游严重水灾,仅灌县境内捞获的尸体就有4000多具。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共使2万多人死亡。

1933年四川地震的具体情况?

1933年叠溪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1933年的叠溪地震,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北纬32.0度,东经103.7

度)发生震级为7.5级1933年的叠溪地震的大地震。此次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震前该地异象迭出1933年的叠溪地震:犬哭羊嘶,蛇出鼠惊,乌鸦惨啼,母鸡司晨。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时,地震湖崩溃,洪水倾湖溃出,霹雳震山,尘雾障天,造成下游严重水灾,仅灌县境内捞获的尸体就有4000多具。叠溪地震和地震引发的水灾,共使2万多人死亡。

我们都知道四川汶川地震,但又知道多少1933年那场大地震?

很少有人知道。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地处四川西北部的茂县叠溪镇,发生了一场7.5级的大地震。强烈的地震将大地撕裂,引发山崩地陷。千年古城叠溪,眨眼间消失殆尽。城中6000多军民几乎全部遇难,无一幸免。死里逃生者,不足20人。

叠溪镇自古就是西出青海和甘肃的必经要道。这里常住着300多户人家,城内石板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饭店布行、米铺药铺、当铺银号、茶坊酒肆一应俱全。来往商旅军民,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一派繁华。

有着如此厚重历史和美丽风景的古城,在大自然面前,却显得如此羸弱和不堪一击。地震发生的一刹那,人们听到从地底下传来怪响。从最初的细若游丝,到后来的声如滚雷,直至地动山摇,山崩地裂,飞沙走石,烟尘弥漫。

整个叠溪古城,在数十秒钟之内,全部陷入地下数十丈,被周围的崩塌的大山掩埋覆盖。城内的数千居民,甚至还没来得及喊出“救命”之声,就已经被大地吞噬。

请问1933年四川哪里发生了7.5级地震

叠溪。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1933年的叠溪地震,在四川松潘和茂县之间的叠溪镇发生1933年的叠溪地震了7.5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为6.1公里。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坠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

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堵塞河道,形成地震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了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

扩展资料1933年的叠溪地震

在叠溪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世界各地的地震仪也不断收到了大地颤动的信号,鸟孰峰、南京地震台几乎同时记录到这灾难的振波1933年的叠溪地震;马尼拉、大板、棉兰、孟买、哥本哈根、汉堡、檀香山、巴黎、突尼斯、悉尼、多伦多、威林顿、渥太华、拉巴斯等世界百多家地震台都测收到了这可怕的震波。

震后一个多月,岷江上游阴雨连绵,江水骤涨,各海子湖水与日俱增。10月9日下午7时,叠溪海子瀑溃,积水倾泻涌出,浪头高达20丈,壁立而下,浊浪排空。急流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急涌茂县、汶川。次日凌晨3时,洪峰仍以4丈高的水头直冲灌县、沿河两岸被峰涌洪水一扫俱尽。

茂县、汶川沿江的大定关、石大关、穆肃堡、松基堡、长宁、浅沟、花果园、水草坪、大河坝、威州、七盘沟、绵池、兴文坪、太平驿、中滩堡等数十村寨被冲毁。都江堰内外江河道被冲成卵石一片,冲没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咀、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渠道工程、防洪堤坝扫荡无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地震

  1933年的叠溪地震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