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发展状况(西藏经济发展现状)
本文目录一览:
西藏的发展现在怎么样?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这里不仅是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全球生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以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伴随着人民民主政权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纳入议事日程。1975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2000年,组建了政府直属的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专业队伍从1975年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230多人,环保机构从无到有,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级环境保护机构74个,环保部门监督管理和参与经济社会综合决策的能力明显增强,环境保护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五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并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藏战略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中的两大战略加以贯彻和落实。在中央政府的重视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经过努力奋斗,不仅使西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西藏,不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动物多样、植物繁茂,成为名副其实的“香格里拉”。 为了保护西藏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批准了《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土地防治规划》、《西藏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西藏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和《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地区综合开发生态环境规划》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下发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意见》;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雅鲁藏布江中游治沙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建立了雅鲁藏布江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了拉鲁湿地、纳木错等重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截止2002年底,全区共建立 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8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保护区面积达40.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4%,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30.8%。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有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13m)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3810km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一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9.8万km2;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峡谷一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9168km2;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一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6.2km2。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严格限制经济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多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趋于稳定,并逐渐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较好地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的繁殖地、栖息地以及重要的生态系统,候鸟迁移的重要湿地以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自然景观、地质遗迹和生物遗迹等。西藏拥有的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为了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正如白皮书所指出的一样,西藏自治区政府对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努力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绝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填补空白而盲目上马项目,做到了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西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由此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截止目前,共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按照国家关于关停污染严重的“15小”和“新5小”,企业的决定,1998年至2002年,全区共关问水泥生产线8条,土法炼油厂1家、小钢铁厂2家、小造纸厂3家、棚砂加工厂4家,充分表明了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西藏自治区始终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西藏的罗布莎、香卡山络铁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都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作为资源开采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羊卓雍湖水电站,从项目的确定、设计到施工建设,均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该电站自运行以来,没有因发电而造成湖水水位的下降,影响羊卓雍湖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国家投资12亿元的“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项目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十多年来的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场、沙漠化整治等生物、工程措施,使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林地面积增加,区域气候环境改善。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
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来源:西藏百题问答]
西藏地处亚洲大陆的内陆腹地,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全区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低温缺氧,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的时间还不及中国最北部黑龙江省的一半,可耕地仅占其总面积的0.2-0.3%,人均耕地仅1.54亩。严酷的地理环境极大地制约着西藏的农业、交通、能源以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影响,西藏农业还基本上是“温饱农业”,绝大多数农牧区还处于自给或半自给的自然状态,农产品能转化为商品的数量不多,品种更少,呈现出封闭性农业特有的弱点,而市场发育程度低和交通运输业的不发达,阻碍了资金、信息等因素的相互交流,影响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西藏的农业结构单一,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内部各业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受到限制,从而削弱了大农业系统的功能,导致农业生产力处于很低的水平上,缺乏活力。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处于低产出——低投入、低积累——低产出的缓慢循环中,农业积累率十分低下,扩大再生产通车十分薄弱。就西藏农业系统本身而言,缺乏生产多种产品和使用一种产品转化为多种产品、低值变高值的能力。没能使一些农副产品通过加工转化为市场适销产品,新的产业难以形成,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西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电力、自来水等的占有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藏的基础产业发展十分薄弱。全区没有铁路,没有水运及出海口,只有远距离的公路运输是西藏经济的命脉。不仅陆路运输能力不足,而且路况差,成本高,限制了内外贸的发展。邮电通信总体上基础差,设施落后,通讯能力严重不足。西藏能源电力基础差,规模小,工程造价高。“瓶颈”产业的落后,严重制约全区工业化发展,也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西藏的自然环境给其工业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高寒缺氧,使劳动者的体能和智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给一些设备利用率、工艺过程的处理等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偏远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使原材料费用、运输成本都有所增加,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西藏的能源工业极为薄弱。虽然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但非探明的常规性能源奇缺,缺油少煤。水利资源虽然丰富,但能开发和已开发利用的不多。风能、太阳能资源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也不能成为工业用能的主要来源。由于能源跟不上,使得现有企业不能正常生产,一些应建设的项目也因无电力保证而不能上马。就是建成投产的,也因能源未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而不能正常运行。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国家一直都把优先发展电力工业作为工业的首要任务,但电力供应仍不能满足需求,使西藏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加持续高速协调发展受到制约。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整个青藏高原面积约290×104km2[188]。其中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少部分涉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领土。其地理位置尤其特殊,面临南亚各国和西亚的部分国家,是世界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因此,不仅是地质学家、生态学家等关注的地区,也是军事学家关注的重地,近来也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之一。该地区在中国境内大约有240×104km2[188],其中蕴藏着大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如铜、铅锌、金、银、铂等金属矿产资源,硼等非金属矿产,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其经济地位越发显得重要。
1.研究地区范围界定
青藏高原所指范围,不同研究者的划分有着明显不同,尤其是不同行业差别更大。本次研究按照青藏高原自然界的地形,北以阶地海拔4000m为界,南为中国国界,其间区域界定为研究范围。因此,所涉及的行政省、自治区和相关县等情况见表8-1。
表8-1 青藏高原范围包含行政省县
该地区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再次分区,划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和藏西地区各分区。而青藏高原地区油气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是藏北分区,而且藏北地区除了西藏以外,还包括了青海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与青海西北部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相邻。
2.地区经济及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各地方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表8-2)可以看出,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基础低于全国水平,但是整体发展速度基本上都高于全国水平。这可以从GDP和人均GDP的环比增长值体现出来。
表8-2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数据统计
续表
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年鉴,1998—2012;云南年鉴,1998、2000、2009、2010;迪庆年鉴,2001-2012;青海统计年鉴,1998—2012;青海年鉴,2010、2011、2012;四川年鉴,1999—2010;四川统计年鉴,2012;甘肃年鉴,1999—2012;新疆统计年鉴,1999—2009;新疆年鉴,2010-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0。
表8-3 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数据统计
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年鉴,1998—2012;云南年鉴,1998、2000、2009、2010;迪庆年,鉴2001-2012;青海统计年鉴,1998—2012;青海年鉴,2010、2011、2012;四川年鉴,1999—2010;四川统计年鉴,2012;甘肃年鉴,1999—2012;新疆统计年鉴,1999—2009;新疆年鉴,2010-2012;中国统计年鉴,2010。
另外,青藏高原地区近10年来人口环比增长速度平均为1.82%,年环比增长速度基本都高于中国其他地区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人口基数仍然很小。因此,人均资源占有量高于全国水平。
3.地区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因素很多,并且这些因素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经济数据是一个定值,是具体而确定的。所以青藏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预测是符合“灰因白果律”的灰色预测事件,并且灰色系统模型对实验观测数据及其分布没有特殊要求和限制,因此运用GM(1,1)进行预测具备可行性。
根据灰色预测过程步骤和计算公式(2—2),得到青藏高原的GDP预测模型公式(8—1)。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其中,t=0,1,2,3,4,…,13。并带入公式(8—1),进行模型检验。计算预测模型的误差检验值(表8-4)。由表8-4中数据可以得到GDP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值为0.0026,该值小于0.05,则模型满足预测精度要求。
表8-4 误差值统计表
进行后验差检验计算C和小误差概率P检验,得到CGDP=0.0018,PGDP=1.0000。表明青藏高原地区GDP预测模型的精度均为一级。因此,利用预测公式(8—1)可以得到该地区2011年至2020年间的GDP可能的发展状况趋势(表8-5)。同理可以得到其人口变化预测值(表8-5)。
根据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该地区到2013人均GDP为21999.58元,经济水平大约是2009年全国的平均水平(25575 元)。到2020年该地区的GDP 水平接近北京2005年的状态(6969.52×108元)。
表8-5 青藏高原地区GDP和人口预测值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人民生活还是经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源配置,能源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致使战略能源储备要求必然到来。
西藏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西藏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错,如今西藏发展旅游事业,很多偏远地方已经实现脱贫致富了,西藏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
2020年GDP出炉,西藏增速全国第一,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根据数据显示,广东GDP超过11亿元,位居第一,江苏位居第二,山东位居第三。西藏GDP增速最快,达到7.8%。此外,还有20个省份GDP增速超过全国增速,湖北GDP增速为负5.0%,GDP排名却在前十。
广东省2020年GDP达到110760多亿元,同比增长2.3%,广东GDP首次超过11万亿元,且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位居第二的江苏2020年GDP为10.27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7%。山东位居第三,2020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31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湖北由于疫情原因GDP增长为负值,勉强稳住。
GDP
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上一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 心指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两种,以总额和百分比率为计算单位。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衰退时期了。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的总量乘以“货币价格”或“市价”而得到的数字,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因此,即使总产量没有增加,仅价格水平上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仍然是会上升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的上升只是一种假象,有实质性影响的还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率,所以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时,还必须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做出调整,从而精确地反映产出的实际变动。因此,一个季度GDP缩减指数的增加,便足以表明当季的通货膨胀状况。如果GDP缩减指数大幅度地增加,便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1个省中,有19个省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湖北虽然是负增长,但是新的一年会加大追赶力度。总的来说,各省GDP有很好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