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科技创新 成果)
本文目录一览:
是否一个企业有了科技创新成果之后应首选专利保护模式
保护的方式除了专利以外还有商业秘密等方式。
具体要看其更适合哪种保护方式。
如果创新体现在卖出去的产品上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而且别人通过该产品很容易了解你的创新所在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那更倾向于用专利进行保护。
如果创新体现在生产产品的设备上,而别人很难通过卖出去的产品知晓你的创新所在,那就视专利保护与商业秘密保护的各自难度做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专利保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我国的专利代理行业的平均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还是有些差距的,如果草草地申请专利,不注重专利代理服务的质量,很容易起不到保护作用而白白公开创新成果。因此,要用专利进行保护的话,一定要注意在前期多了解专利保护的知识,最好企业里有从事过专利代理服务的人员,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造成后期难以维权。
如何利用专利进行创新和对创新成果进行保护
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
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但是我们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淡薄。基于此,阐述了我国施行专利法的成绩和不足。分析专利保护应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指出只有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专利保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前 言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而创新成果只有得到法律保护才能发挥它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竞争的热点又集中到了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技术合作、产品贸易和外交往来的前提和基础。发达国家几百年专利制度的历史和我国实行专利制度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专利制度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有力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因而专利的拥有量也反映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事实上,世界上一些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同时也是专利大国。如日本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达40多万件,美国20多万件,德国15万余件。再如IBM公司、杜邦公司、日立公司、飞利浦公司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目前拥有的专利有数万件,每年的发明专利申请就有数千件,有的高达1万多件。可见发达国家的企业是十分重视利用专利来保护他们的创新成果的。
1 我国施行〖专利法〗的现状
我国自1984年颁布施行〖专利法〗,经过15a的努力,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专利法律保护体系,专利申请与审批量大幅度增长,到1999年,年专利申请量已达13万余件,我国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在专利立法、审查、体系建设等方面,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所走过的道路,成绩斐然,举世瞩目。但是,我们的专利保护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相当大。从专利申请量来看,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自1984年4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国内为131564件,国外为143501件,国外申请量占52%.据统计,19941998年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和半导体等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中,国外申请分别占70%、60.5%、87.3%、92.4%和90%.另据统计,我国从1985年以来14a中,申请国外专利仅为2000项,而日立、索尼公司1a在国外就申请40005000件。这一组组数字表明我国专利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但是,这并不说明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没有作为。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余项,其中大部分可以申请专利,而事实上每年受理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发明专利仅只1万多项。而那些具备申请专利条件而没有申请专利的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却以发表论文、学术交流、评奖等方式公开出去,而一旦公开就等于供别人无偿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的价值何在?形成这样一种局面的原因只能说明我们的专利保护意识过于淡薄。这也是源于我国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远离市场,承担科研项目任务的主体部门在科研课题任务完成后,往往只注重申报成果、发表论文、评奖,而忽视申请专利保护。这种重申报成果轻申报专利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应该迅速扭转,要知道再高级的成果也无法与国际接轨,法律只保护专利,不保护成果。如果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对无偿获得的科研创新成果,经过一番改进分类后,申请了专利,那么我们成果的研制者就要再花钱买下该专利或买下该专利技术的实施许可,才能使用自己所研制的成果,否则就要处于侵犯专利权的被动地位。在当今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正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技术优势与我们争夺高技术领域的市场及潜在市场的形势下,这种使科研创新成果因未申请专利保护而流失的现象,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2 专利保护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2.1 用好专利文献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新信息,90%以上首先都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的。在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工作中,应首先进行专利文献检索,目的就是防止侵犯他人专利权,对于已有专利在先的技术应当避开;根据检索出的对比文献,可以清楚地了解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及最新发展趋势,以便在高起点上确定研究课题和产品开发方向,防止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科研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实践证明,在创新研究、开发的过程中,用好专利文献,可节约40%的科研开发经费和60%的研究开发时间,这是一条捷径。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建立起了收藏有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4000万份文献的专利文献馆,这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等待着我们的科研人员去挖掘、去利用。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应当根据自己所从事的技术领域或专业,建立起自己的专利文献数据库,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使科研人员能够随时检索到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抢占本领域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2.2 申请专利,保护技术创新成果
搞技术创新,进行产品开发要投入资金、人力和设备,高技术开发更需要有高投入和承担高风险。因此,只有申请专利保护,才能享有对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的独占权,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当技术创新成果或新产品开发进行到形成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时,就应及时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证书,只有在这时,专利的主体才具有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如哈尔滨中药二厂曾研制开发出一种好药消咳喘,很畅销,但由于没有申请专利保护,在不到2a的时间内,全国就冒出20多家与该成果完全相同的产品,致使该厂曾经供不应求的消咳喘,大量积压,销售量、利润大幅度下降。沉痛的教训使该厂认识到了专利保护对一个产品、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后来该厂与省中医研究院联合开发了“双黄连粉针剂”,并申请了专利,产品投放市场后,没有一家仿冒,销售量连年大幅度增长。由此可以看到,正是这种新产品取得知识产权以后,才能起到对市场的垄断作用,不仅很快收回研制开发产品的全部投入,而且还获得比投入大得多的丰厚回报,用以进行下一步的技术创新,促使技术创新活动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是独创性较高的技术创新成果,除应申请基本专利外,还应对围绕基本专利技术的相关技术申请一系列的相关专利,以形成专利网。如一项产品专利是基本的,那么对该产品的加工工艺、制造该产品的新材料、生产该产品的专用设备等都应申请专利保护,形成专利保护网,这就是专利网战略。
2.3 在引进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专利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引进他人的专利技术使自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别人的先进技术,所花费用比起自己研制开发往往要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引进他人专利技术之前,应当进行该技术的专利有效性检索,查清这项专利技术是何时申请的,何时授权的,是何种专利,现在的法律状态如何,如果是外国专利技术,还应查清它的第一申请国是哪个国家,有没有在我国申请专利,是否是有效专利等,这对我们的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在引进英国皮尔金顿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的过程中,对方提出转让费为2500万英磅,相当于2.5亿元人民币,因为其含有137项专利技术。这么多的专利技术都是有效专利吗?专利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其中的51项专利已经失效,我方以此为据,迫使英方把转让费由原来的2500万英磅降为52.5万英磅。由此可以看出专利的有效性检索,对于我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效进行国际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其进行改进、创新,并对改进的技术申请专利,取得专利权,从而对技术的转让方构成制约,使他不能无偿使用我更新改进后的技术,日本是世界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最成功的国家。据统计,从19501976年,日本集中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2800余项,支付379亿美元的引进费用,如果仅靠自己的力量研究开发这些新技术,大约需要2600亿美元和更多的时间,日本正是依靠这些引进技术,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改进和创新,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了经济跨越式发展。这种成功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2.4 申请本国专利的同时申请外国专利
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个人电脑加速普及,各种现代通讯手段及互联网络在全球的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正在朝着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加速前进,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随着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国内国际市场融为一体,无内贸外贸之分,我国的企业和科研单位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都要面对全球性的竞争。而且谁也不能放弃国际市场,尤其是从事高技术创新开发的企业和科研单位,花费巨额投资,承担高风险,开发出的高技术创新成果只有占领国际大市场,才能收到比投入高数倍乃至数十倍的高附加值的回报,因而在自己的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中国专利保护的同时,还应在该技术或产品的预出口国家或其他有市场前景的国家申请专利保护。因为专利文献是世界范围内公开的,而专利保护是有地域性的,申请哪个国家的专利就受哪个国家〖专利法〗的保护,未在那个国家申请专利保护,人家就可以无偿使用,所以申请国外专利对于取得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非常重要的。
2.5 切实执行〖专利法〗规定的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一奖两酬”制
〖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授予专利权后,专利权的所有单位或者持有单位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一次性奖励,专利项目实施后,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按一定比例提取酬金支付给发明人或设计人。“一奖两酬”制,把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的重点放在了从项目实施后取得的经济效益中提取,酬金与效益挂钩,公平合理,创造的效益越大,获得的报酬越多。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按照〖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制定了详细的奖励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全院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该院某课题组从专利许可费中一次提取报酬70万元,其中主要发明人获得酬金10多万元,其技术骨干取得报酬4万5万元。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一奖两酬”制的切实兑现,充分体现了创新技术的价值,既可激励科技人员以更高的热情去创新去开发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新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其取得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积极性,又使我国的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职务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大幅度提高,也防止了国有无形资产以各种方式或渠道流失。
2.6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
专利制度从法律上确定了获得专利的技术创新成果是商品是财产的地位,其权利人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同有形财产一样。专利权人的无形财产权不容侵犯,〖专利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侵权行为,专利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专利管理机关进行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里规定了出现侵权纠纷的处理途径有两个,一个是行政处理,法律赋予了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侵权纠纷的行政职能,这种行政处理程序简单,灵活,结案快,费用低,特别适合中国国情;再一个途径就是司法保护,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专利保护给予专利权人在一段时间内的独占权,当这个权利受到侵犯时,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就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专利权不受侵犯。应当注意,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为2a,自专利权人或利害关系人得知或者应当得知侵权行为之日起计算,如果超过了时效,专利权人就会丧失胜诉权。
3 结束语
总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保护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求得自主生存、自主发展,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个人创新发明研制的成果如何申请专利?
楼主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你好!1、确定你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的产品或者方法在可申请专利的范畴之内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2、检索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看有没有在先申请的近似专利技术;3、准备专利申请资料;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专利:请求书、专利代理委托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摘要、附图等; 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书、专利代理委托书、外观设计图片或照片等4、审批程序。 发明:申请―→受理(申请号、申请日)-→初步审查-→公开-→实质审查-→授权发证(公告,专利有效期20年) 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受理(申请号、申请日)-→初步审查-→授权发证(公告,专利有效期10年) 由于专利申请工作都比较需要专业知识,建议找专业的专利事务所来代理申请。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对你有帮助,祝你天天快乐!(版权声明:此答案未经允许,不得复制使用)
采纳哦
「专利」和「科研成果」之间的差别是越来越小了吗
作者:王琨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说我的观点,我赞同这个题目下的大部分答案。很多专业人士都明确了专利和科研成果并非同一类概念,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差别大”或“差别小”。对此我的看法与大家相同。
但是问题的提出,却很值得探讨:为什么题主会认为“专利”和“科研成果”可以直接类比?题主错了吗?“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别”真的不能放在一起比吗?
对这几个问题我倒想多说几句。以下略开脑洞,长文预警。
1.与专利放在一起比的,是什么科研成果?
好几位答主都对这个问题作了阐述,其实我的观点也没太大区别:既然专利法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客体是符合三性的“技术方案”,那么我们其实可以相对简单的(不那么精确的)认为,专利法保护的内容,或曰专利权的核心内容就是“技术创新成果”。
所以,我认为在本题下讨论与“专利”相比的“科研成果”,应该被限定在“技术创新成果”。或者有时候,会被另一个大些的名词所覆盖:科技创新。
2.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感觉,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差别越来越小呢?
当我们明确了这里说的“科研成果”指的是“技术创新成果”(或不精确的说成“科技创新”甚至“创新”)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这两个概念会被放到一起比了。想想近些年,咱们国家的媒体上都在宣传什么呢?
比如十八大报告怎么说的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再比如国内最大最著名的高新区,中关村,它平时在这方面又是怎么宣传的呢?今年8月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干脆就等了一篇题为“中关村:专利铸就创新之美”的文章。
看到没有?国内现在只要宣传创新,总要把专利捎上,而由于更早些年一说创新就要提科研成果的习惯,久而久之,“专利”和“科研成果”(其实是技术创新成果)这两个词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好基友”了。放到一起去比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3.“专利”和“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到底是什么关系?
很多专业人士都说过了,“专利”实际上指的是“专利权”是一种权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权利呢?实际上,“专利权”通俗的理解,是一种为了鼓励做出发明创造的人更开放的实施自己的发明创造,以便新技术更好的造福大众(而不是发明人自己藏起来),从而赋予发明人在一定时间期限内禁止别人实施自己的发明创造的一种权利。有点绕哈,其实就可以简单理解成:用有时间期限、有地域限制的垄断权,换取特定技术在未来的长期自由使用。
明确了专利权的意义,我们就知道,其实专利就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权利化”。
权利化有什么好处呢?很明显,如果有人侵犯我的专利权,我可以告他了,可以要求赔偿(不申请专利的话,很多时候别人仿了白仿,你的技术创新成果不受法律保护啊)。或者我可以把我的专利权进行许可,收取许可费(高通不就是这么干的嘛,全球智能手机厂商恨不得被它收专利许可费收了个遍……楼上小米的徐伟峰估计对此更清楚哈。),转让、做专利权质押贷款……总之技术创新成果申请了专利以后,就好比一个人原本光着身子,现在穿上了衣服,自然看上去更像回事了对吧。根据申请专利的技巧和规模之不同,可能有些人穿上了运动服,有些人穿的就西服革履,还有些人没准还加上涂脂抹粉名牌包包了(比如相关联的几项技术搞专利组合,几家企业一起构建专利池)。顶不济了,企业经营不善破产了还能把专利买一大笔钱,两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北电和摩托罗拉移动,前者6000件专利卖了45亿美元,而后者把自己和自己持有的大约2万件专利打包卖给谷歌125亿美元,然后谷歌留下其中大部分专利之后,又把它和剩下的大约2000件专利29亿美元卖给了联想(原来联想才是真爱……)可见现在有些专利是多么值钱。
好啦,我们说专利首先把技术创新成果固化为权利,那么刚才举的几个例子就说明了第二个要点:权利有助于把创新成果更好的转化为利润。
所以,受到利润哺育的专利权人,通常来说会做什么事?理想状态下,他会像高通一样重复这么一个“开展技术创新研究—获得创新成果—申请专利获得权利—以专利权帮助实现更高利润—投入更多力量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的良性循环。对吧?所以说,第三个问题有答案了,原来“专利”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关系,叫做“我是你的衣服你是我的肉,你撑着我来我护着你”,它们真的是一对好基友呢!
你说说,这么好的关系,尽管它俩种族不同,但真爱是不该被种族隔离的!为了真爱,是不是在它俩宣称“我们的差别越来越小了”的时候,默默的给它们祝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