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羊肉火锅叫什么名字来着)

本文目录一览:

涮羊肉起源于哪个朝代? 唐朝 宋朝 元朝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起源于元代,兴于清代。

史书记载,涮羊肉最早始于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据说,涮羊肉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的起源之一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吃水煮羊肉,感觉味道极其鲜美。战后,忽必烈又要厨师再做,厨师将羊肉切成均匀薄片,配上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另一说法是成吉思汗南下时突然思念家乡的手把肉,因而叫军厨去煮,但敌人忽至,刚杀好羊而赶不及下锅的军厨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滚水中涮,成吉思汗吃完后便急忙迎战。

战胜回营后,成吉思汗叫军厨再做一次,将领们吃后人人赞不绝口,于是成吉思汗赐名“涮羊肉”。

涮羊肉来历文字50字?

涮羊肉原本是宫廷佳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吃到的。直到清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掌柜买通了太监,才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才使涮羊肉渐渐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餐桌上。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于是他吩咐部下烧火杀羊。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已追赶而来,离此仅有10里路程。但饥饿难耐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披,一面高声叫喊:“羊肉,拿羊肉来!”要吃清炖羊肉当然来不及了,而生羊肉怎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这时只见主帅大步流星向火灶走来,伙夫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羊肉,放在锅中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包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姜未等佐料,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主帅。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他接连吃了几碗后,挥手掷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举行庆功实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种羊肉片。这回伙夫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调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伙夫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字,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成立于1903年,以烹制羊肉而闻名的背景著名餐饮老字号叫什么

叫 东来顺

东来顺的创始人叫丁德山,字子清,河北沧州人,早年是往城里送黄土的苦力。解放前,城里没煤气、暖气设施,冬季取暖烧饭全靠煤球做原料。而摇煤球离不开粘合剂--黄土。德山就是专干给各煤场送黄土的营生。每日里从城外拉黄土往城里送,经常路过老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的前身是皇宫的马场。满清时,皇上上朝,文武百官都要由午门进殿,可又不能骑马、坐轿进宫。到了东华门那儿有块下马石,上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老东安市场的前身就是武官下马后存马的地方,后来逐渐形成了建议的交易市场,人来马往,热闹非凡。

丁德山看准了这儿的风水宝地,把干苦力攒下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东安市场北门,搭了一个棚子。挂上"东来顺粥摊"的牌子,摆起了一个专卖玉米面贴饼子、小米粥的小摊,专门招待车夫、马夫为主的百姓,生意还挺红火。于是扩大规模,又特请了一个抻面师傅招揽顾客。

东安市场这个马场当时是由一个叫魏延的太监主管,他挺爱吃粥摊的抻面,经常光顾丁德山的粥摊。丁德山也特别有眼力见儿,每次魏延来,他都非常周到的招待、奉承,博得了老太监的欢心。魏延瞧丁德山人挺机灵,又会来事,一来二去,就认了干儿子。1912年,东安市场失火,粥棚也被焚。魏太监出面张罗,并拿出了若干银两,帮助丁德山重建了三间瓦房,起了字号为"东来顺羊肉馆"。开始,只是做一些羊汤、羊杂碎等,后来又把"涮羊肉"引进了店堂。

据说,涮羊肉这一风味,是忽必烈手下的厨师在行军作战的紧急情况下,为了急救,急中生智创出来的。当时在打仗途中,恰逢冬季,天气寒冷,又断了军粮,就烧好了一锅开水,将冻羊肉切成片下到锅里一涮,捞上来拌上佐料吃。虽说不上有多鲜美,但必竞解决了一时的进食问题。后得到了忽必烈的赏识,并在全军推广。当然,当时的做法比较原始,刀工不讲究,佐料也不齐全。经过几代厨师的潜心钻研,有了逐步的提高,逐渐形成了特殊风味。

丁德山把涮羊肉这一风味引进店铺,又经过了细心琢磨,涮羊肉肉嫩、味美,主要仗着选料精、加工细、佐料全。于是他用重金从前门外正阳楼饭庄挖来一位刀工精湛的名厨,帮工传艺。这位切涮羊肉的高手对羊的产地、用肉的部位、切肉的手法做了规范性的整治。切出的羊肉片,铺在青花瓷盘里,透过肉能隐约看到盘上的花纹,形成了看东来顺师傅切肉是一景,吃东来顺涮肉是一种享受。东来顺由此而享名京城。"东来顺羊肉馆"不仅成了寻常百姓常去的场所,就连一些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经常出入,前来品尝涮羊肉的特色风味。这样,使"东来顺羊肉馆"规模又得以有机会进一步发展,名声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后更名为东来顺饭庄。

有什么问题还可以追问,没问题请采纳。

涮羊肉来历?

传说,“涮羊肉”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年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山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里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地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

清炖羊肉当然等不及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厨师知道忽必烈地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一些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迅速捞入碗中,撒上细盐、葱花和姜末,赶忙端给主帅。

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吃了几碗之后,他挥手扔掉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在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作料,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

“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但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涮羊肉”才逐渐走向民间。

涮洋肉是怎么起源的?

涮羊肉,原名其实是“野意火祸”,是随清入关而传入中原的。

满族人为御寒, 冬天好吃火锅。据考,辽初期,涮肉火锅就已风行。内蒙昭乌

达蒙敖汉旗出土的壁画墓, 据考就是辽初期墓葬。壁画中有三个契丹人围着火

锅, 席地而坐,有的正用筷在锅中涮羊肉。火锅前有一张方桌,桌上有盛配料

的两个盘子, 两个酒杯,还有大酒饼和盛着满满羊肉的铁桶。东北野意火锅的

吃法, 旧《奉夫通志》记: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

为火筒著炭, 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冬令居家宴客常

餐,多喜用之。”“富者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虾、

蟹子肉或食饺或食火锅, 供客亦成席,其丰啬又视贫富侈俭而不同。”并非是

单涮羊肉。

当年, 乾隆皇帝最喜欢吃火锅,每天都要“野意火锅”。乾隆皇帝曾六次

南巡, 因他最喜欢吃火锅,所到之处,都为他准备火锅。乾隆四十九年《四库

全书》 编纂告竣,于五十年正月在乾清宫举办了千叟宴,三千人赴宴。乾隆六

十年, 各省收成均达到九成,十月又隆大雪,六十一年八十多岁的乾隆又在宁

寿宫、 皇极殿再举千叟宴,五千人入席。千叟宴摆宴席八百张,光生铁锅用一

百一十六口, 雇现夫一百五十六名。千叟宴上每桌都有火锅两个,有猪肉片、

羊肉片,也有鹿肉片,千叟宴除御桌宝座外分一等桌和次等桌。一等桌是王公、

一二品大臣和外国使臣, 次等桌是三品至九品官员。一等桌上的火锅是银制与

锡制的,次等桌上最铜制的。八百宴席,火锅就需要一千六百个之多。

在北京, 吃涮羊肉,要到东来顺。有“涮肉何处嫩,北京东来顺”之说。

东来顺创业于一九一四年, 创办者叫丁德山(号子青)。丁子青从一九○三年

起在东安市场肉摆摊, 刚开始只卖些熟杂面和荞麦面扒糕。一九○六年,他搭

了个棚子, 叫“东来顺粥摊”,增加了玉米面贴饼和米粥。一九一二年,北京

兵变, 丁子青的粥棚被烧,他求亲靠友,借钱在原棚址上盖了几间灰瓦房,开

始叫“东来顺羊肉馆” 。当时,经营涮羊肉者,正阳楼饭庄最为著名,丁子青

想方设法用高薪挖来正阳楼的切肉师傅, 又在铺子选用的原料上狠下功夫。涮

肉所用的羊, 首推内蒙集宁的绵羊,其中又以阉割过,重五、六十斤的公羊为

佳。 这种羊肉雪白鲜嫩,肥而不膻,瘦而不柴,俗称“西口大白羊”。这种羊

宰杀后, 大约一只羊只有十五斤左右的肉可供涮。丁子青为保证原料,专门在

北京示直门外买了几百亩地, 羊成批买来后,就交给佃农饲养。他只给饲料,

以羊粪代工钱。入冬,涮肉的季节到了,羊也喂肥了。

羊屠宰之后, 要冰镇以后,才由切肉师切成薄片。切肉,既不像切下去也

不是锯下去, 而是一前一后用月牙形的刀来回地拉。东来顺的切肉师傅,能做

到一斤肉切出六寸长、 一寸半宽的肉片四十至五十片,能切到片片薄如纸、匀

若晶, 齐如线,宛如花。羊肉片切成后放在青花盘中,透过肉片,都能隐隐看

到盘上的花纹。

配涮羊肉要有好的调料。 东来顺的调料有芝麻酱、绍酒、酱豆腐、腌韭菜

花、 酱油、辣椒油、虾油、米醋、葱花、香菜末等。这些调料分别在小碗里,

吃时可随各人喜好自己调配。 东来顺用的酱油的天然酱油,这种酱油是利用空

气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 经一年之久才制成,气味醇香。东来顺的虾油选用河

北南北堡的名品, 这种虾油香味浓,加上火锅内有口蘑汤,两者与羊肉碰上,

有一种特殊的香鲜味。 东来顺用的糖蒜也是特制的。每临新蒜上市之际,他们

就去农村专选那种白皮六瓣蒜, 买回来加白糖桂花精致而成。东来顺到一九三

○年, 建起了楼房,雇工人数增至一百四十多人,每年都要用羊肉片十万斤以

上。至一九四二年,终于挤垮了“正阳楼”。

涮羊肉的肉片有各种名称。 肋肉片叫“黄瓜条”,下腹肉叫“上脑”,上

腹肉叫“下脑” ,后腿则叫“磨档”,尾部叫“大三岔”,羊脊骨侧肉叫“小

三岔”。

北京人冬天爱吃火锅, 除涮羊肉外,还有“一品火锅”、“什锦火锅”、

“白肉火锅” 、“菊花火锅”等。“一品火锅”是北京的酱肘子铺,比如天福

楼(位于北京西单) 、普云楼(北京前门外粮食店街)等老字号冬天专门供应

的大锅子。 它用熟白肉片垫底,内装字号的拿手熟食,比如清酱肉、驴肉、酱

肘花、 香肠、小肚、大肉丸子、熏鸡、酱鸭、兔脯、都分别切开,码放在火锅

里。 此即“一品火锅”。过去,买者要预购,铺子派人连锅带料送到家里,吃

时先用炭火把锅内汤烧沸, 锅内各种炸、熏、酱、卤味混合在一起,再上些白

菜、粉丝、豆腐酸,亦用调料蘸食。

什锦火锅以各类海鲜为主, 比如虾仁鱼片、海参、干贝、鸡片(用山鸡片

尤为讲究)。先以火腿、干贝、海米、冬菇吊汤,涮时再加上冬笋片、黄瓜片。

白肉火锅即氽白肉, 这种火锅以猪里脊肉和后臀肩为主,肉要事先煮成后

切片, 再用猪下水为配,如肚、心、大肠、肝、肺,也事先煮好切片。涮时可

配粉丝、 白菜、冻豆腐、海带丝。调料有用酱油、蒜末蘸食的。旧时北京吃白

肉火锅最有名处是西单皮库胡同的“那家馆”。

菊花火锅所用火锅, 与一般火锅不同。勺形,两,边有耳子,便于传热而

无烟气。这种火锅不用炭而用酒精。铜锅内先以鸡鸭为汤,原料是鱼片、鸡片、

玉兰片、 里脊片、粉丝等。入料后,洒以鲜白菊花瓣儿,当时清香四溢,汤之

鲜美非涮羊肉所能比拟。 昔慈禧就喜欢这种菊花火锅,《御香飘缈录》上记,

所用的是叫做“雪球”的白菊花。

各地火锅, 著名者除这几种,还有四川的“毛肚火锅”。“毛肚火锅”据

说原来用的是一种泥敷火炉和一个分了格的洋铁盆。 洋铁盆内煮一种又辣又麻

的卤水, 牛下水切好分类,食客一人认定一格,把各种下水放入卤水中,边煮

边吃,现洋铁盆已改成火锅。“毛肚火锅”主要是吃牛肚及内脏,配料才是猪、

羊、 鸡、鸭、鱼、鳝鱼、水粉条、大木耳、血旺、香菌、大白菌菇、豌豆尖。

吃牛肚, 一定要拿稳火候, 下锅一烫就成, 久了吃不动,未烫够则是生的。

“毛肚火锅” 用炼钢用的焦炭作火基,火力旺。重庆的正宗“毛肚”,料都带

血。其调料:有牛骨汤、炼牛油、豆瓣酱,辣椒面、花椒面、姜末、豆豉、盐、

酱油、 香油、胡椒、冰糖。川菜讲究辣与麻。不辣不麻,如人无骨,便立不起

来。 其辣椒,一定要辣到“还没进口,就已使人打几个冷劲”。好的辣椒面,

还必须配以郫县豆瓣酱。吃“毛肚火锅”不分季节,四川人夏天汗流浃背之时,

电风扇吹着照样吃,又热又辣,辣出一身臭汗,说是辣得痛快。

吃火锅, 热气蒸腾,确有团圆暖热之意,所以除夕之夜,朔风呼啸之中,

居家多用火锅。

袁子才认为火锅喧腾, 他反对把各菜各味放到一起,他认为各菜须有各菜

的火候, 且食物滚多了,总要变味。有人问:那么,菜冷了怎么办?他说刚起

锅的菜, 客人要是不吃完,要摆在那儿直至冷了,这说明菜的滋味太恶劣了。

他的话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但袁枚忽略了,火锅把种种鲜味集合在一起,虽破

坏了清纯, 却自有搭配、调剂、变换之妙,火锅之美,是综合各种美食之美,

绝非是混浊。

东来顺涮羊肉的四大特点

东来顺涮肉蜚声中外,可究竟好在哪儿呢?东来顺的涮肉有四大特点:选料精、调料香、糖蒜脆、火锅旺。北京有俗谚“涮肉何处嫩,要数东来顺”。 东来顺对羊肉的质量,从羊的产地、种类、羊龄到用肉部位都有严格的规定。用于涮羊肉的羊,是产自内蒙锡林郭勒盟的东乌旗、西乌旗的黑头白羊。选用一年到一年半的羯羊,肉质细腻,没有腥膻异味。选羊肉的师傅专门到定点采肉基地挑选,再经过排酸和一次冷冻成型,而一只羊身上能用做涮羊肉用的只限于几个细嫩可口、切出肉片色彩鲜艳的部位,出肉率仅为一只羊净肉的40%。

东来顺的羊肉好,刀功更好,羊肉切出来讲究形如帕,薄如纸,软如棉,这就是为什么东来顺的羊肉涮起来肥而不油,瘦而不柴,一涮即熟,久涮不老,吃起来不膻不腻味道鲜美的秘密。东来顺涮羊肉的刀工的要求十分严格,薄厚均匀、排列整齐,切出的羊肉片舒展开来,放在青花磁盘上,透过肉片,青花花纹清晰可见。 “东来顺”涮羊肉的第二个特点是调料精细、讲究。它把芝麻酱、绍酒、酱豆腐、韭菜花、虾油、辣椒油、酱油、米醋以及葱花、香菜等佐料,分别盛在小碗中,吃时按个人口味不同,可随意调配。此外还有糖蒜、白菜头、粉丝、冻豆腐等用以清口。在火锅汤中还放有海米、口蘑等更增加了鲜美的味道。

肉好、刀工好,更要涮肉的佐料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吃涮羊肉吃的是佐料。早先东来顺所用的油盐酱醋和涮肉佐料都是从对门百年老店天义成酱园进的货。这家老字号酱园的小菜早在清咸丰年间就被宫内的御膳房选用,传说慈禧就特别爱吃天义成做的桂花甜熟疙瘩。与六必居、天源齐名,被誉为京城三大酱园。

丁德山早就敬佩天义成的精工细做。把小菜做得丝丝入扣,质高味永。两家合作很好,后来因天义成资金周转不灵,丁德山就势把买卖盘过来,自任经理,改名“天义顺”,与东来顺成了一“顺”到底的联手店。这一来,东来顺更有利了:副食调料不用外购,既省了中间商又保证了质量;门对门相互照应,管理方便;地处繁华,商机无限,利润源源而来。

丁德山接手酱园要求更加精细。比如特制的铺淋酱油要在黄酱汁中调入适量的甘草、桂皮、冰糖。腌制的韭菜花,要加入适量的酸梨,使味道酸甜可口。此外,东来顺涮羊肉的香味独特,包含了甘——芝麻酱、花生酱;咸——酱油、酱豆腐;酸——糖蒜(自制的大六瓣糖蒜酸甜适口);苦——韭菜花、料酒;辛——韭菜花、辣椒油五味调和。其中最有特色的作料是糖蒜,酸甜适口,口感清脆。

东来顺的涮肉佐料,样样考究,口味鲜美,无人能比,这是他创品牌立基业,赢得市场声誉的原因之一。 东来顺涮羊肉的佐料中最有特色的是糖蒜。它选自河北霸州市大清河的优良品种大六瓣蒜,由公司配送中心自制加工三个月精制而成。它无异味,酸甜适口,口感清脆、开胃解腻。

东来顺的糖蒜是秘制的,制作工艺不得而知,与别家出品确有不同。腌制的桂花糖蒜,产地、个头、瓣数、起蒜时间都有严格要求,经过去皮、盐卤水泡、装坛倒坛、放气等工序,前后要3个月,检验合格才能出售。 “东来顺”涮羊肉的第四个特点是用具精、火力好。该店在数十年前率先改革的涮肉火锅身高膛大,容炭多而不飞灰,底部的铁箅子粗而疏,易于通风供氧,保证炭火始终硬旺。它选用的火锅都是特制的,锅身高,炭膛大,火力旺,汤总是呈沸腾状,羊肉片一入汤中,稍涮片刻即熟,而且又嫩又鲜。

羊肉本来就是滋补食品,加上一涮即食的烹调方法,保持了食物的营养价值。涮羊肉的调料又集中了甜、辣、咸等五味之精粹。独特的烹调方法及合理的食物搭配,使得涮羊肉既味美又科学,因而“东来顺”羊肉馆的声名大振,历百年而不衰。

  东来顺羊肉火锅代名词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