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吉林市炮台)
寻觅乡愁之——故乡的炮楼
故乡的炮楼
丁建设
宿州埇桥的夹沟镇自古就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地方,散文家张炳辉先生就是夹沟人,其对夹沟乃至埇桥文化的挖掘虽然没有掘地三尺,也算尽心尽力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了。但夹沟的文化生态似乎又十分地脆弱,好多有价值的东西若不及时抢救,真怕有一天会让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我们追悔莫及的。比如那些炮楼,就在逐年地减少,最多也只有三处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了吧!
据考证,夹沟镇仅存的三座炮楼,一座是孙寨炮楼,一座是龟山头炮楼,还有一座是张武李炮楼。散落于其余村庄的那些炮楼,包括夹沟街上丁公馆的炮楼,甚至连赫赫有名的秦湾秦王塔,都无一例外地湮没在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了沧桑岁月的历史长河中,或在战争的烽火中香消玉殒,或在破旧立新的运动中成为历史的必然。
“东风吹暖柳枝柔,十里青山绕夹沟”。足见夹沟历史上不仅风景如画,青山环绕,而且盗贼猖獗,匪患不断,尤其是夹沟西部山峦巍峨耸立,连绵起伏,形成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了很多山寨,出现了数不清的山大王。一到秋冬季节,他们便溜下山来,或糟蹋成熟的庄稼,或打家劫舍,时不时还会把大户人家的妻女绑到山西的蔡里集一带,什么时候送来赎金,什么时候放人。倘若哪家的黄花闺女不幸被匪首看中,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喽啰们掳上山去,变成了压寨夫人,所以老百姓恨透了山贼土匪。
那时候永安集也不叫永安集,而叫盗庄子,出了支“除了石磙耢石不要什么都抢”的黄克才的土匪武装,经常骚扰方圆百里的百姓。一些至今健在的老人只要提起黄克才三个字依然还心有余悸呢!长期的盗贼猖獗,匪患难平,追使人们不得想出应对之策,于是,一些有钱的人家就在村口建起了既能登高望远,便于传递信号,又能居高临下,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炮楼。并挖壕筑寨,不惜重金置办长枪短炮,组成联保护村队,日巡夜守。
炮楼均为三层设计,一楼用于屯兵,二楼存放枪支弹药,楼顶留有枪眼,装有土炮,用于瞭望和防守。楼高大约十四、五米,清一色的条形巨石垒就,固若金汤。凡是建起炮楼的村子,都有了自卫的武装,他们白天侍弄庄稼,夜里看家护院,将村庄护佑得有如铁桶一般,确保了一方太平。后来邻近的村子也纷纷效仿,炮楼也就越建越多,以致现在很多村庄依旧还保留着张楼、李楼、王楼、马楼以及孙寨、魏寨、青龙寨、夏刘寨等村名。由此可见炮楼的防御功能有多么厉害!显然炮楼成了当地百姓的保护神。炮楼在,百姓就有安全感,夜里就能睡个安稳觉。炮楼更是一个村庄团结的象征,有了这种一致对外,共御外敌的统一战线,再厉害的强盗也休想踏进村庄半步。
兵荒马乱的年月,炮楼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尽管经历了几多风雨沧桑,但炮楼依然悄无声息地陪伴着它的乡亲。而在建国初期的和平年代,那些屹立于村头街口的炮楼几乎都被作为村级政权的办公地点,在不知不觉中转换了角色。那些“公家”的乡干们下乡催收催种催公粮,则把炮楼当作了一个歇脚的驿站。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只有到了这里才算找到了温馨如家的港湾。当他们劳累了一天老远看到了高高的炮楼也就看到了希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炮楼俨然成了党和政府上传下达的宣传站,承载着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职能。之所以选择炮楼做办公地点,是因为建国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根本不可能拿出钱来进行村部建设,所以炮楼的作用得以凸显,也算是别无选择的古为今用吧。
孙寨炮楼位于孙寨村的中央,坐北朝南,紧邻南北官路,炮楼前面是一片相对开阔的村中广场,是乡亲们聚会议事的地方,炮楼则是孙寨一带最高,也是最好的建筑。50年代末60年代初,父母曾经带着姐姐和只有一岁的我在孙寨的炮楼里住过一年多,靠着乡亲们的帮衬度过了饥荒。那时候姐姐还小,但十分懂事,也讨人喜爱,经常走东家串西家,结识了很多要好的小伙伴。后来随着父亲工作的变动,我们又举家回到了故乡……因此,孙寨的炮楼直到如今仍是姐姐怎么也忘不掉的乡愁。
今年春节我抽空去了一趟孙寨,专门到孙寨炮楼看了看,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并进入炮楼内部实地考察了一番。从外观上看炮楼没有任何损毁的表象,但楼的内部已破败不堪,楼层之间的隔梁已经脱落,若不及时修复,既是安全隐患,更有倒塌的可能。
龟山头炮楼位于夹沟镇黄山村, 处于东山头村庄的十字路口上,修建的标准和质量较高,由于其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贡献,乡亲们对它呵护有加,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极少有人敢有动它的心思,后来村里建学校、建村部需要地皮,建桥、修闸需要石料等等,但村里的干部硬是克服了困难,想方设法的把它保护了下来。从而使它成为一种炮楼文化的历史遗存,让远方的游子有了一份思乡的念想,也让古老的龟山头增添了几分神秘,显得更具人文魅力。一些去大五柳、镇头寺旅游的城里人路过这里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车来,拍张照片才肯离去。
相对于孙寨、龟山头的炮楼,座落于夹沟镇东南部的张武李也有一座炮楼,因其较为偏远,这里的炮楼比较鲜为人知,外地人一般很少知道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几年前我路过张武李的时候,看到它依然完好无损的立在路边,像个捉妖除魔的钟馗一样,忠实地保佑着这方村民的平安。
据说有炮楼的村子一般都有寨墙,就像有城楼的城市都有坚固的城墙一样,炮楼和寨墙连在一起才能构成易守难攻的坚固屏障。炮楼、寨墙,再有一支不怕死的自卫武装,才算是有了铜墙铁壁。听老辈们说,我的老家以前也有一个炮楼,而且还有又高又长的寨墙,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平安模范村。只是炮楼建得不是那么高大,加之庄上姓武的人比较多,武姓又是皇姓,所以村庄取名武小楼子。至于寨墙更是不容置疑,因为直到如今,老年人还称庄里是寨里呢!至于武小楼子的炮楼是什么时候消失的,爷爷在世的时候没有说过,我也没有问过,现在再去打听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春节前夕,宿州籍著名作家许辉来家乡讲学,从山川、河流、方言、服饰、婚丧习俗、风土人情、民歌农谚、交通工具以及农耕传统等方面回答了什么是乡愁的问题,听后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我想真正的乡愁应该是那些少之又少,而且正在减少的历史遗存,或者叫文化遗产。除了家乡的炮楼,还有那些渐行渐远的老井、老屋、老桥、古树等等。虽然不是稀世之宝,却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无价的财富,留住了它们不仅留住了几代人的乡愁,更留住了优秀的传统,传承了人类的文明,于国于民可谓功莫大焉!
侵华日军的据点和炮楼有什么区别?
(孤立的炮楼没有直送电源)
侵华日军的据点分为永备和临时两种,它跟炮楼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因为大型据点可以建有两个以上的炮楼,还附有平房等建筑,用作兵营、仓库和食堂等等,在整个据点的外围进行战术防御布置,一般会挖掘壕沟、拉铁丝网、架设吊桥。这样的据点驻上一个小队的鬼子兵就非常难啃了,因为八路军和抗日游击武装严重缺乏攻坚武器,大型据点既有从公路的电线杆上拉统的电源,也有自备的小型汽油发电机。
但是沿公路架设的电线和电话线也是最不靠谱的,抗日武装在攻击据点时一定会首先切断它们,以免鬼子迅速联络呼叫援兵,因此日军大型据点不仅有发电机,其实还必备发报机,有线通讯在战场上是最容易被破坏的。所以采用直接送电的方式,一般只存在于侵华日军所谓的“治安区”,即日伪统治比较严密的地带,而在“非治安区”和游击区再架设电线杆显然是愚昧的,那还不够游击队砍的。
(炮楼里的日军照片)
但问题是碉堡和炮楼最密集的华北地区,反而也是日军兵力最稀薄的战略区,在广袤的山东、山西、河北大地上,日寇华北方面军的总兵力不过20余万人,司令官多田骏曾经多次跟派遣军总司令部叫苦,称其兵力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只能摊上0.37人,方面军和各军、各师团还要保持一定的机动兵力,而仅冀中地区日军修建的炮楼就多达500多个,几乎每10公里就有一个,日军哪有如此多的兵力进行固守呢?
结论就是其实大部分炮楼都是非常简陋的临时据点,在1944年华北日军实行战略收缩时全部放弃了,这样的据点一般是个孤立的炮楼,驻上一个分队(班)的鬼子都算多的了,大多是由伪军驻扎或者是几个鬼子率领一帮伪军。这样的据点别说探照灯了,连照明用电的条件都不具备,侵华日军配备的戛斯手提灯就是在这样的炮楼里使用的,当然,个别紧靠公路的据点除外,那倒是有条件拉上电源。
(日军手提照明灯)
侵华日军的发电设备主要有小型手摇发电机和汽油发电机两种,前者用于发报机的配套使用,后者就是提供要塞和大型据点用电,最低配备到大队一级。我们看《地道战》鬼子朝地道里灌水,那就得使用水泵,而若想驱动水泵就必须得有发电机,因此鬼子是肯定有装备的。这些发电设备都是日立、三菱等日本公司生产的,跟生产汽车引擎的工序差不许多 ,有看过一款94式三号甲型手摇发电机,重有约20来斤、尺寸22x26x11cm、踏板尺寸22x26,是由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1942年生产,这些日本企业也是侵略中国的帮凶。
1939年以后,鉴于八路军和抗日武装的蓬勃发展,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这就是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是横贯太行山的正太铁路(石家庄、正定到太原),鬼子在铁路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和炮楼,阻断了八路军各部活动以及与太行山根据地的联系,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才有了进行大破袭的“百团大战”。
(日军手摇发电机)
电影《百团大战》里攻克日军重要据点(四个炮楼编了号)的桥段令人记忆深刻,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冒着日军的火力冲锋,却由于缺乏直射火炮无法端掉敌人火力点从而造成伤亡惨重,居然演绎出夺取日军坦克直瞄射击的故事,显然是文学创作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的焦点,一方面是军队的控制和指挥权问题,一方面是史迪威站在美国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上,坚持要把美援武器分配给八路军一部分。
这就触碰了蒋介石的底线,因此不惜冒着与美国决裂的风险坚决要求罗斯福调走史迪威,并最终如愿。如果史迪威的计划得以实施,华北八路军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美式武器,比如火箭筒或者战防炮等等,日本人的据点和炮楼那就是鬼子伪军的活棺材,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无数抗日志士因此牺牲在攻打炮楼的战斗中。
湾道山的炮楼是什么时候建的?有什么用?
湾道山的炮楼是什么时候建的?有什么用?打炮的时候建的,当然是打炮用。
凤凰山里炮楼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凤凰山礼炮楼的名字叫这个名字的话,这是因为他那是根据抗战时期修建的。
请问前排房顶炮楼山墙角正对我的客厅是毛病吗,有影响吗?
对你的客厅的话没什么影响,如果直接对着你们这边的房顶的话,那么还是不太好的。
让山底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简介从山底出发
市委书记林海武率市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到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位于廉江市石角镇山底地区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的山腰村委会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是湛江市最北端的一块“飞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山底地区是粤桂边廉(江)、化(州)、陆(川)、博(白)的主要游击区,是南路特委和粤桂边纵队活动的重要区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与山底人民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诗篇和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雕塑吉林市丰满区山炮楼了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
↓ 从山底出发(2020年版) ↓
1939年就有中共党组织在山底地区活动,1940年初就建立了党支部,化北地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桂东南抗日武装队伍也在这里休整,同化北人民武装并肩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化北工委、化县人民政府化北办事处、化北独立大队等党、政、军机关在山底成立和常驻,领导化北地区革命斗争活动,化北主要领导人李鸿、庞铁魂、王世坦、黄鹄、董尚英、刘傅玠、刘傅锦、刘傅屏、刘傅勇等长期在山底活动, 山底地区进行各种大小战斗100多场,牺牲革命烈士100多人,南路人民解放军司令员吴有恒率新一团、新三团一千多人、南路人民解放军东征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欧初率东征支队800多人也在此与国民党地方武装交战,重挫国民党地方武装力量,为桂东南、化北地区解放打下坚实基础,粤桂边纵队第六支队司令员陈一林等亦率该支队辗转山底,与国民党反动力量作斗争。
中共陆川县工委亦在山底成立,陆川抗日自卫军司令部设在山底,陆川武工队、县大队都在此活动,与山底(化北)革命力量相互配合,共同战斗,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山底作为化北7个区的中心,1947年4月,随着山底和化北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及以山底为中心的化北根据地不断扩大,成立了山底区人民政府,下设行政村、农会、妇女会、民兵组织。山底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实行解放婢女、减租减息和分配余粮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游击战争。这是廉江境内较早建立区人民政权。
1948年春,由于武装斗争受挫折,三十多位同志壮烈牺牲,山底及化北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打散,山底区人民政府政权解体。
1949年2月,中共粤桂南地委决定发动春季攻势。3月,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新三团、新四团在司令员陈一林的带领下挥师北上,随着革命斗争节节胜利,山底、丰满革命根据地迅速恢复,重建化北独立大队。随后召开庆祝大会,恢复山底区人民政府和各乡政权,山底全面解放。
红色纪录片《从山底出发》剧照
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山底的群众基础好,战备地位重要,山底是化北的主要革命基地,是化北粮源兵源的主要来源地,也是陆川革命斗争的依托。
革命高潮时期,在这里驻扎的人民武装有一千多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底地区人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共有近1000人投身革命,其中有275人参加游击队,武装民兵110人,另外有100多人为革命英勇献身,培养共产党员31人,连级以上干部11人,任农会长8人,委员60人,任妇女会长11人,民兵队长7人,支援粮食几十万斤。但山底地区也损失巨大,多条革命村庄遭受洗劫,革命同志家被烧、被勒索稻谷约3万5千斤,纸币约200万元,抓去坐牢10人。群众被抓去当兵60多人,被迫服劳役3万人次以上。
目前,山底地区共有革命老区村庄40条,革命旧址一大批,其中较出名的有田头革命地下交通站旧址、山底刘傅宗祠、化北独立大队成立旧址、炮楼、战壕、山腰烈士墓、山底(化北)革命纪念馆等,这些红色资源在数量和规模上在粤桂边及粤西地区均属罕见,对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 从山底出发(2018年版) ↓
70年前,粤桂边革命先辈为了粤桂边人民的解放事业,在山底并肩战斗,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铸造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舍生取义、坚贞不屈、无私奉献、携手斗争”的山底革命斗争精神,不断激励着粤桂边人民,特别是山底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及和平建设年代携手合作,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粤桂边(石角、古城、平定)三镇联合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近年来,粤桂边两地三镇再度携手合作,大力整合山底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内涵丰富的山底红色革命精神,全力打造粤桂边两省(区)四县(市)区域性的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个教育平台,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到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特别是2019年,粤桂边两地的石角、古城、平定三镇还联合开展党建联建,共同组织党政领导班子、各村(社区)支部书记到山底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山底红色革命精神,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山底红色基因,为各项工作开展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使山底红色革命精神得到代代相传,灼灼生辉,永放光芒。
重温入党誓词
2018至2019年,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成一个面积3000平方米的宣誓广场、一个面积280平方米的展馆、一个面积180平方米的电教室、一个地面积6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公厕、一个大型停车场、一座革命诗歌展示长廊、一座烈士雕塑,并完善了相关宣传标语,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了本地方言的湛江首部红色革命教育纪录片《从山底出发》,创作了主题曲《山稔花开》和客家方言插曲《送郎去当兵》,打造了一批红色教育纪录片拍摄影视基地。并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搜集整理实物图片等历史资料,展馆实物展品达78件,图片120张,史料较为丰富。
2020年,又筹资80多万元,建成山底区人民政府成立革命纪念馆,建设了相关的功能室,展出了山底革命部分烈士塑像、革命烈士曾经用过物品、革命斗争的武器、开展革命活动的场景等,搜集了大量革命历史故事和图片,采取多种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将山底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进行了全新布展,生动形象地展现山底区人民政府这个红色政权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浴血奋战的峰火岁月,极大地丰富了山底红色革命基地革命斗争史内容,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教育基地展区,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新亮点。
目前红色教育基地共有实物展品100多件,图片200多张,史料更为丰富。
同时,维修了部分山底革命遗址,在宣誓广场栽种了见证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山稔花,布展了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史料、延安精神、井岗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宣传牌和山底刘付姓氏文化展牌,配备了音响设备等,打造了红色文化浓郁的宣誓广场。
并新建了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九烈士塑像、城墙、乡间水车等设施,重建了体现山底七个姓氏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渡时艰精神和具有红色革命教育意义的七木桥等,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硬件水平更为完善,实物图片资料更丰富。
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部分场馆及设施
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硬件建设和历史资料搜集整理布展工作在不断推进的同时,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基地成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专职讲解员5名,配备了专业技术人员2名,建立了财务物资、消防应急等管理制度,管理不断规范。维修及工作经费等也被列入财政预算,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正加快市场化步伐,采取市场化管理,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保障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更有效的保障。
讲解员在为参观的党员干部讲解
新时代,新征程。石角镇紧紧围绕“全力打造客家文化特色旅游小镇”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山底革命精神引领推动作用,用山底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石角镇党的建设,唱响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主旋律,汇聚了推动石角绿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目前,石角镇充分发挥山底地区红色文化丰富、客家文化丰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资源与产业、旅游、扶贫相结合,大力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了乡间水车、油菜花基地、扶贫产业基地、对歌台等一批旅游景点和设施,组建了客家山歌团队,挖掘和创作《送郎去当兵》、《歌唱石角好风光》等一批客家山歌作品,红色乡村旅游稳步发展。
下一步,石角镇将大力推进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在不断提高红色教育基地各项建设水平的同时,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山底红色教育基地旅游设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丰富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刘傅感恩文化,加大文化教育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改善山底红色教育基地环境。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以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的鸡鸣三县风景区建设,将山底红色基地打造成以山底红色革命精神教育为主、以客家文化、传统文化、刘傅感恩文化教育学习为辅的集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红色旅游胜地,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蓬勃发展的红色乡村旅游
经过近年的大力建设,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硬件设施完备,史料丰富,管理完善,运行良好,环境优越,吸引各地粤桂边两省(区)、四县(市)党员干部和游客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和旅游观光。
据统计,自2018年6月底建成对外开放以来,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迎来一批批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共有来自湛江、廉江、茂名、化州、广西玉林、陆川、博白等地460多批次50000多人前来参观学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现已成为粤桂两省(区)的湛江、玉林、茂名三地市和廉江、化州、陆川、博白四县(市)的区域性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在加强党员干部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广大群众感受红色文化,休闲观光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各地党员干部纷纷到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党日活动
现在的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是湛江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湛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9年又被廉江市委党校作为分教点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并被广东海洋大学作为非学历现场教育培训基地。山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教育效果越来越好,社会反响越来越大,粤桂边区域性红色教育基地品牌 效应不断扩大,成为粤桂边党员干部向往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