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政府改革。未来政府改革的本质,就是把适用于计划经济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职能转变为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
一要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好政府的 “越位”问题,把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
二要解决好政府的 “缺位”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未来改革,政府的职能很可能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政府监管的难度不是下降了,而是提升了。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农村改革主要包括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建立,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业的产业化。考察这一过程,可以发现,每一项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调整”。
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政府与社会相统一的人民公社制度被称为集体经济,它实际上是变相的国营经济。与城市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不同的是,国家对农村集体经济基本是“经营而不包括”的。这样,农村改革的机会成本很低,农村对新体制的需求更强。
因此,与城市地区相比,旧制度更容易被打破,新制度更容易产生。在自发的制度变迁之后,更有可能迅速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3、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中国的经济系统,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困难的,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增量突破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系统结构,促进旧体制变化或反向传播,这是一个主要原因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应充分肯定。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制度设计和变迁过程中,它是多主体共同创新的系统,角色不断变化。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制度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实施“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总之,要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实现螺旋式循环上升,那就是:“走出去―走进去―住下来―走回来―再出发”,走出去要坚定,走进去要扎实,住下来要自如,走回来是忠诚,再出发是强大。
实现了这个循环,才能真正“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扩展资料: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1、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城市在管理体制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几个方面展开的,给企业松绑,简政放权、梳理流通渠道:真正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还是从城市开始的、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使企业成为经营,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把企业搞活,主要是围绕着企业扩权试点:增强企业活力,实行政企分开、试行经济责任制,使工农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在所有制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有哪些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1、简政放权。
要使所有管理经济的政府机关同企业从直接的经济利益联系上脱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 敞开城门。
在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和由城市统一组织城乡的生产和流通的同时,打破封闭和分割。
3、搞活企业。
1981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沙市、常州、重庆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1984年4月16日至25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江苏省常州市召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
扩展资料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期。1992年中国正式长期进入改革开放转型新时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我国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心环节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
这个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树立起商品经济的应有地位。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扩展资料
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相结合,即在公有制经济之外,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上个世纪80年代,关于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单、越统越少越好的传统结构被打破。
90年代初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对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内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以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形式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上打破铁饭碗,打破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2、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1)国有企业始终是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在落实国家决策、保障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引领者”和“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有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扩大投资,带动了产业链上下企业的发展;不仅承诺并切实做到了不裁员,还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
(2)航天科工、中船工业、中船重工、兵器工业、兵器装备……任凭风云激荡,十大军工企业为国铸利器,守民之安康,始终是支撑国防实力的坚强力量。
(3)够分量的重大创新项目,国有企业竞争力、影响力的体现,更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充分彰显。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大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则突出表现为其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角力。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需要有大型的、并具有超强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他们是国家的脊梁,能使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国有经济是起到主导作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