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伞兵十五勇士几等功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汶川地震伞兵十五勇士有牺牲的?)
汶川大地震舍命跳伞的十五位勇士,他们都是谁?现在怎么样了?
引言: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善人善举。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虽然汶川的人民遭遇了大坏蛋,但是很多人都去支援了汶川。关注社会时事的网友们可能注意到了这样一则令人振奋的新闻,汶川大地震中,有15位勇士舍命跳伞。这则令人振奋的新闻一经发出,就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对这15位勇士的义举的讨论。
根据相关信息来看,这15位勇士分别是李振波、王君伟、向海波、于亚斌、赵海东、雷志胜、赵四方、郭龙帅、殷远、刘文辉、王磊、李玉山、刘志宝、李亚军、任涛。由于这次灾情严重,国家不仅派出了解放军,而且开展了相关的救援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救援工作,李振波带领这14位勇士进行了跳伞行动。虽然这次跳伞行动非常的危险,但是这15名勇士成功完成了这个任务。
这15位勇士的壮举不仅为茂县的人们带来了希望,而且被全世界的人所称赞。虽然这场灾难已经过去,但是这些勇士的壮举仍旧令人赞叹不已。关于这15位勇士,很多人都比较关心他们现在过的怎么样。在2020年九月份,这15位勇士不仅是空降兵70周年庆的特邀嘉宾,而且回到了他们以前的部队。根据相关新闻的报道,李振波、向海波、李玉山、于亚滨、殷远这五人还在部队服役。
其他的十名勇士已经从事了其他不同的职业。有的勇士成为了人民警察,有的勇士当起了老师,有的勇士则成为了长途运输车的司机。虽然这些勇士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他们都曾为人民服务过。在重逢的时候,李振波仍进行着空降兵的相关工作。在2021年,李振波已经退休了。虽然时间会流逝,但是这15名勇士的感情却并没有发生任何的变化。
哪位知道汶川空降兵十五勇士是几等功?好像一直没有具体的报导
在人民心里就是一等功,这是赌上生命去救生命的一跳。
5·12汶川地震(2008 Sichuan earthquake),发生于北京时间(UTC+8)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14时28分04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矩震级为7.9Mw),地震烈度达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确认共环绕了地球6圈。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5·12汶川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星期一,农历戊子鼠年四月大初八日)发生的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渔子溪长城(中国长城世界遗产)正西方向2.5公里处,牛眠沟莲花心山脚下),东经103°42',北纬31°01'(美国地质调查局则认可汶川地震发生地点为北纬30.986゜026.25′214.3162″,东经103.364゜276.60′333.0260″)。
汶川地震伞兵牺牲了多少军人?
空降兵无一伤亡。
空降兵十五勇士: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
2008年5月14日12时30分,空降兵某部15名先遣队员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指挥、无地面标识的“三无”条件下,成功空降到四川省茂县地域。
15名勇士历经7天6夜,冒着多次余震,翻山越岭,徒步22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指挥部指挥部队开进和部署抗震救灾提供了科学的信息依据。
无悔选择
“军人不是为立功而战,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必定义不容辞”
其实,15名突击队员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直面那生死“盲跳”的。
直到5月14日临出发前,李振波才同意了向海波参加行动的请求。为什么拒绝他参加?表面的答复是“你跳伞次数还少”,李振波心里其实还有另一层考虑:下去可能会面临伤亡,他才23岁,年龄还小“于心不忍”。
“当时真没想过怕什么。”向海波坦言,这些年,他先后有4次主伞打不开用备份伞着陆,有时也会担心好运气哪次就用完了。“没有临空一跳的勇气,是当不了伞兵的”,10年后,他那单眼皮下的眸子依旧闪亮。
原计划中,李振波也不用跳伞。最初,上级赋予他的任务是组织指挥部队空降。但在13日飞临震区上空了解到复杂的情况后,他决定带头“盲跳”。他打了个电话给部队领导:“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跳下去!”
跳下去!曾到过川西地区,见识过当地复杂地形的于亚宾知道其中的风险。“我是考虑过回不来的。”那天出发前,他特意“把存折里还有多少钱跟家属说了”。同是空降兵的妻子立马嗔怪:“呸呸呸,你说这些干啥!”
说与不说,现实的风险就摆在那里。
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还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殷远落进樱桃林,伞挂到了树上;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撞在了石头上,肿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最终,15人还是伞降成功了。14日12时25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他们作为第一批救援力量跳进了“孤岛”茂县。
着陆后,他们第一时间向指挥部发出了一份事关战友生死的情报:由于地面情况复杂,不利于大规模空降,而且剩余人员所用伞具都是圆伞,抗风能力差,建议取消后续的空降行动。这意味着,他们将独立承担起侦察地震灾情、引导空中救援等任务。
地面比空中更危险。沿岷江通向汶川的道路,已多处被山体滑坡掩埋,余震不断。脚下是滔滔江水,头顶不时有石子落下,打在头盔上,砰砰直响。有一次,他们刚刚通过一处滑坡地段,巨石就轰隆隆滚落,“石头有半间房子那么大。”
让他们更加记忆深刻的是见到灾区群众时的情景——
不论他们降落的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围上来。李玉山记得,当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喊“解放军来了”时,手一直在颤抖。
挺进汶川途中,他们不时遇到游客从震中往外走。看到带着通信设备的解放军,人们纷纷递来写有亲人电话号码的纸条,希望能代为报个平安。后来没纸了,他们就把电话号码写到迷彩服上。一件写满了电话号码的迷彩服,至今珍藏在空降兵军史馆。
“我们小分队的价值,除了侦察灾情、引导空中救援,还在于一路上给灾区群众带去了生的希望、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回顾10年前那场行动,于亚宾感慨:“军人不是为了立功而战的,祖国和人民需要时必定义不容辞。”
事实上,他们的功绩已经载入史册。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
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一举解决了附近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以上内容参考 国防部——汶川地震10周年,回访“空降兵十五勇士”
抗震救灾中那15位勇士
请记住这15个英雄的名字:李振波、王君伟、刘志保、殷远、郭龙帅、李亚军、赵海东、赵四方、雷志胜、刘文辉、王磊、于亚宾、任涛、李玉山、向海波。5月14日,他们从4999米高空冒险空降茂县地震灾区;20日,他们完成任务,安全返回成都。
15勇士,4999米高空从天而降!6天6夜,他们冒着多次余震,翻山越岭,徒步220公里,先后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
这次救灾中,15名伞降勇士出色完成了伞降灾区的救援任务,并由此而受到海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关注。这究竟是怎样一个英雄队伍?他们经历并攻克了怎样的艰难险阻?昨天,完成任务后正在进行休整的15名勇士,在成都某军用机场接受了快报记者的专访。
背景
高空4999米伞降灾区
5月14日11时24分,一架大型运输机从成都某军用机场起飞,飞向此次地震重灾区四川茂县。
灾情如战情。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
由于茂县为高山峡谷地形,境内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伞降难度很大,平时训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的空降兵,今天要在4999米高空实施伞降。
担负此次重任的是空降兵特种大队的100名官兵。
11时47分,飞机飞临茂县上空。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第一个跳出机舱。
第一批7名伞兵离机后,第二批8名伞兵也接着实施了伞降。
飞机第三次飞抵茂县上空。机舱里,剩余的伞兵们已分成两排站了起来……此时,飞机舱门却缓缓关上了。
“15位官兵安全着陆到了预定地域后,迅速发来报告:地面地形情况复杂,不利于大队人马实施高空空降。”空降兵特种大队伞训主任吕造说,另一方面,天气情况也在变坏,加上剩余85人所用的伞具都是圆伞,不像前15位先遣队员所用的翼伞一样灵活抗风,所以上级决定,取消剩余人员的空降行动。
15名空降兵成功着陆后,迅速与茂县县委、县政府取得联系,于15时许第一次传回了茂县灾情。他们依靠携带的2部海事卫星电话,每半小时与指挥部联系一次。
综合
“大校队长”第一个跳出机舱
一身迷彩,英姿飒爽,记者昨天见到这15名伞降勇士时,他们正围坐一起总结这次任务的执行情况。6天6夜深入山区进行高强度的侦察和救援,他们的脸上带着疲惫 ,但个个仍然精神抖擞。
15名伞降勇士的领队是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大校,今年48岁,劳累使得他的嘴唇起了好几个水泡,但他对记者笑了笑:“今天还好看些了。”
14日中午,当飞机到达重灾区茂县上空时,15名勇士已全部完成了跳伞准备工作,李振波第一个跳出机舱。这位有着30年“伞龄”的大校,在战士们眼中任何时候总是冲在前面。昨天他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只想着一点:一定要把全队成功地带下去,一定要完成救援任务。
可当他跳出机舱后,主伞却没有开,跟在他后面第二个跳的于亚宾少校,见此情形急坏了:“队长的伞怎么还没开呢?”可高空根本无法交流,他只能一边下降一边关切地看着队长。只见李振波不慌不乱,沉着操作,降到大约700米高度时,备份伞打开了……
4999米伞降超越极限,读秒手动开伞
这绝对是一次超越极限的伞降。当时飞行的高度是海拔4999米,空气十分稀薄,勇士们感觉到胸口有些闷,一些常规操作也无法正常进行,例如,开伞器设置的跳伞高度是4000米高度,此时已超出近1000米。通常情况下,只要4秒钟主伞没开,就要进行手动开伞。于是他们在跳出舱门后便开始读秒:“0001、0002……”
“周围的环境、地面的情况非常复杂!”茂县是高山峡谷地形,境内海拔4000米左右的山峰比比皆是,“当时什么都看不见,再加上地震导致灾区通讯中断,既没有地面指挥引导、地面标识,也没有气象资料。”这样的难度,在伞降史上极其少见。特别是当高度降低,能见度加大后,连经验丰富的队长李振波也有些吃惊,“不但山高,而且水流速度非常快,房屋也比较多,一旦着陆在任何一个这样的地方,后果都不堪设想。”
“那你们跳出机舱的时候到底怕不怕?” 记者问。
“不怕。”勇士们异口同声。他们坦言,尽管这次的难度要大好多倍,但是相对于平时的训练而言他们反而不感到害怕,“心里好像只剩下救灾的迫切,来不及想别的。”
出舱后,勇士们的第一感觉是“冷”,一侧就是雪山,寒风扑面而来,吹得手都发麻。当时的温度在零度以下,而他们只穿了一套迷彩服。
数着伞花一朵不少,队长放心了
由于飞机在空中处于运动状态,如果15个人一次跳出去的话,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跳的人降落地点容易出现较大偏差,影响到着陆后集中的速度。所以,15人分成两组,第一组7个人、第二组8个人。当第一组的7个人全部出舱后,飞机转了个圈又回到原来的位置,第二组开始跳。
“在高空俯瞰汶川,感觉就像一块小菜地那么大。”勇士们说,要想从海拔4999米的高空跳下的15个人,全部集中在一个点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的要求是‘高空选片、低空选点’,一边降落,一边寻找着陆位置。”
第一个跳下去的队长李振波,准确地选择了一块空地作为降落点,他着陆后迅速给后续队员作着引导。“我仰着头看天空,这一拨跟我跳下来的有6个,我就数着天上的伞,一个、两个、三个……看着6把伞全都撑开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很快,第二组队员也顺利着陆。两组分别迅速集合,按照此前的约定,他们将分头赶往茂县县委、县政府的抗震救灾指挥部。
地面上,乡亲们跟着降落伞激动奔跑
回想在茂县着陆那一刻,勇士们的心情依旧没有平复。12日强震发生后,汶川、茂县等几个重灾区通讯全部中断,很多道路被封死,这还是震后第一次进入重灾区。“飞到150米高度的时候,地面看得越来越清楚,我们的心里也越来越难过,很多房子倒塌,城里的乡亲们全部躲在了外面,街上、广场上……”
当乡亲们突然发现天空出现一朵一朵降落伞时,地面上一片沸腾,人群涌动着,“我们的降落伞操纵到哪里,他们就跟着我们到哪里。”乡亲们激动地奔跑着,向每一朵降落的伞花涌过去。当勇士们着陆收好伞后,大伙儿围上前去,争先恐后地握住他们的手,连声说:“太好了,这下我们有救了!”“谢谢你们!”一位大爷老泪纵横:“娃娃们,你们辛苦了!”
此情此景,伞降勇士们的鼻子也酸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但是他们没让眼泪落下来,“我们要坚强,特别是在灾区的百姓面前。”
一路翻山越岭,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
几位乡亲带路,两组勇士很快在抗震救灾指挥部集合。他们的到来,让此前因为通讯中断而毫不知情的茂县县委、县政府也激动不已。
来不及休息,勇士们立即详细了解了当地灾情,并且迅速汇总,用携带的通讯设备向上级作了汇报。这时,离他们着陆不过40分钟左右。而这次汇报,也是第一次来自灾区一线的汇报。当天下午,伞降勇士们一分钟也没有休息,而是就地开辟直升机降落场,为后面的空投提供场地。
第二天一早,15名勇士启程了,他们将一路向震中汶川挺进。因为强震导致山体移位,通往汶川的路早已被山石封死,勇士们只能徒步突击,翻山越岭。一路上,他们还肩负着侦察灾情的重任。就在茂县境内,有两个水电站受损严重,很可能发生决堤,他们立刻与当地政府联系,及时展开救灾行动,避免了新的灾情。
冒着余震和泥石流的危险,15名勇士徒步220公里,先后抵达7个乡55个村庄,向上级报告重要灾情30多批次,对布置下一步救灾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翻山越岭的6天6夜中,15名勇士没有吃过一顿热饭,只有随身携带的压缩饼干和一壶水。一些村庄的乡亲们实在心疼他们,给他们送来自己有限的食物,但每次都会被勇士们婉言谢绝。
记者昨天看到勇士们时,他们已经换上了干干净净的迷彩服,但在执行任务的6天6夜中,他们一件衣服也没换过,“甚至三天都没洗过脸、没刷过牙。”
网上说的“遗书”,其实是“请战书”
网络上一直流传说,15位伞降勇士在出发前全都写了“遗书”,真是这样吗?当记者昨天就此提问后,他们微微笑了笑:“应该是‘请战书’。”
原来,他们在12日夜接到伞降灾区的命令后,立即连夜点伞、做准备。13日飞到茂县上空,由于海拔太高、天气条件恶劣,舱门甚至都结了冰,飞机在上空盘旋多次,也未找到合适的伞降时机。于是,队伍根据指挥转飞成都某空军机场,择机再行伞降。当晚,指挥部门经过充分的研究后决定,原来准备的100多人伞降计划改由小分队进行,第一批只能跳15个。
一听这个计划,大家都急了,个个都争着要去灾区。于是,一份接一份的“请战书”交到了指挥部门。不过,至于哪15个人是最终的名单,前一天晚上大家都不知道。第二天早上集合开始“点兵”了,被点到的15名勇士才知道,自己“请战”成功了!而没有被点到的战友们,个个都对他们羡慕得不得了。
出发时,15名勇士没有一个告诉家人自己的任务,大多数人都是回来休整时才向家里打电话报平安的。
20日晚勇士们才回来休整,可才没几天,15名勇士们又开始憋不住了。队长李振波带头,不停向上级申请任务,“坚决请求再赴灾区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