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人生我就是来体验的(张德芬的内在空间)
张德芬: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四十岁那一年,我很痛苦,很迷失。 虽然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工作也是人人称羡的。存款虽然不多,但是我知道我们始终会有足够的钱过生活,因为老公跟我学历、能力都不错。 那一年,我陷入抑郁之中,觉得即使有一百万美金放在我面前,我都会说:拿来做什么呢? 虽然当时我的所有财产跟一百万美金还差的远呢!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来这个世界上干嘛。我的人生目的和意义何在? 我被逼到墙角,无处可退,太不开心了,只能开始向内寻找答案。 五、六年后,我成了“华语世界首席心灵畅销作家”,家庭更加美满、幸福,财产也多了(虽然我这几年都没在追逐金钱),身体也更健康,与父母的关系也更好。 这一切,都是我追求灵性成长的结果。 有人说,我还在为五斗米折腰呢,哪有闲情逸致来谈灵性,不像你。我要说,你可以继续为五斗米折腰,辛苦而且不快乐的工作,在这个物质世界求得温饱,终其一生庸庸碌碌,茫然以终。或许,由于你的努力,你终究可以累积一些物质的财富,但你的内在未必快乐。而且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因为,你其实可以走不同的道路,由改变内在世界开始,让你的外在更加地美好。当你的内在改变时,外在的环境不得不变。如此一来,你会获得双嬴。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见证。我走过的,你也可以。我做到的,你也可以。 我们并无二致。 现在我试着用有限的语言来为大家解释当年让我非常困惑的问题: 我是谁的答案,就像玫瑰花香那样无法言传。 试着用指向月亮的手指来试图描述的话,我可以说: 我知道我是身心灵的组合体,这是现在我的模样。 但是在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或是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生我之前我是谁?我死之后谁是我?),我都是一个灵体,一个意识的存在。 当我们没有感受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前,就像一个没有闻过玫瑰花香的人一样,人家怎么样说字句语言形容给你听,你也只是头脑上的理解、知晓。 只有亲身闻过之后,你一辈子就不会忘。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科目要修,就像上大学一样,有固定的学分。 如果同一科目我被当了,我就必须重修。如果本来一学期修四门课,我特别努力,修了六门,学分提早拿到,我当然可以提早毕业。 比方说,有人婚姻就是不幸福,婚姻是他要修的科目。原来命中注定可能要被当三、四次他才能过关,但是这个人很努力,第二次就修过了。婚姻这门功课他就可以放下。同样地,金钱、事业、健康、父母关系等等,都是这样。 当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修科目、学功课这样的被动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使命,为了达成自己的使命,每个人也带了自己独特的天赋下来。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天赋而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以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有几个方法:第一、你真心喜欢什么?什么是你擅长的? 也许你说,我喜欢的东西无法换饭吃,我得养家糊口,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这真是本末倒置的现象。我们知道,行行出状元,任何东西你做得好,都有很好的报酬。即使你的兴趣喜好是养宠物、种花草,都有可以展露天赋、完成使命的契机。重点在于,你是否能够交托?是否愿意冒一些世俗眼光中的风险?第二、你要相信宇宙、相信生命。老天无条件的提供空气、阳光给我们,祂也会同样地提供所有我们生活所需的东西。但是我们太忙碌于抓取我们以为对自己最好的东西,双手满满的,心里充满竞争、焦虑、嫉妒、恐惧的负面能量,老天想要给我们的东西,被這些东西挡在门外,排队等候。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放手、放空,让老天来运作,让自己内在的直觉和声音有机会被我们聆听到。第三、想像在你临终的时候,躺在床上,那个时候你会关注什么?没有人会说:唉!当初我要多挣个一百万就好了,或是:我要是多买一部车就好,或是我该开个公司当老板的。你躺在死亡之床上面的时候,心里所念所想的东西,就是你现在应该要努力的方向。也许是:我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我爱的人是否平安快乐?我是否告诉他们并证明我爱他们?我是否充实地活了这一生?我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是否善用了老天给我的资源,把它发挥出来,让我自己和周围的人,甚至更多的人都受益?以前听过一句话很让我深思:人们活着,都好像自己永远不会死似的。而死的时候,又好像都没活过似的。(白活了!) 我何其幸运,现在就觉得我不枉此生了。基于我爱与朋友分享好东西的热情和天赋,我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与全世界的华人分享,并且感动了、帮助了不少人。 最后我再说一句:我能的,你也能。找出你的天赋,完成你的使命,不枉此生! (文/张德芬) 编辑推荐:今生,你是为了觉醒而来看到你本来的完美 测试推荐:你是否拥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你能守好秘密吗
张德芬:如何理解自己,最重要的成长“自我觉察”
很久之后重读这本书,相比于读第一遍时张德芬人生我就是来体验的的专注于故事细节,实用性更强了一些,想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实际的内容。但是,却不免有些失望。 关注灵修这方面很长时间,书也看了不少,但更倾向于那些实际阐述或者有具体方法的书,比如张德芬,比如艾克哈特·托利,比如李宜静,比如露易丝·海。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感觉略泛,所以合上。很久之后重读,合上,依然是这种感觉。 但是,当又很不甘心地再拿出这本书,看着书中自己标记出的句子,梳理着作者的思路以及他想传达给张德芬人生我就是来体验的我们的内容,却发现其实作者讲了好多,只不过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而已。 学会自我觉察、自我审视自己的言语和行动 了解与领悟的区别,了解之后要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实践,只有直接的经验才能让人有所领悟。 避免机械性质的条件反射,从而跨越自己的第一反应,获得觉察和领悟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决定心情的不是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跳出我执的局限 、冥想、放下、专注于当下的力量、标签与定义 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功课都有它的目的而我们要去善用它 发泄情绪,然后随它去吧,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情绪不应该被控制而应该在当下释放并彻底放下然后专注于每一个当下 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欣赏当下的时刻事情 从嘴里出来的东西和进去的东西一样重要,学会沉默和审视自己说出的话 别人每次侮辱我,用意都是要让我看出自己有多骄傲、多顽劣 均匀并自然的呼吸(不要很用力、多放松一点)会把你带回当下这一刻,会使你自觉意识清明起来 坐时就坐,站时就站。不论做什么,不可举棋不定。一旦你做出选择,就得全力以赴。宁可尽全力而犯错,也不要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地避免犯错。责任意味着同时领悟到欢乐和代价、行动和后果,然后做出选择。 别人的反应不等同于我的期待。设法去迎合任何人的期待,包括自己的期待,都是没有用的。我应该自己选择在何时在何处以何种方式来采取自己的一举一动,而不应该让别人的反应或者自己的期待来决定。 尽管我们外表有很多差异,却都有同样的人性需求和恐惧,我们想走在同一条路上,互相指引。人一旦了解到这一点,就能生出慈悲心。 我一直在人们的社交面具后面,看到他们共同的恐惧和激起苦恼的心智,然而这些却只让我变得愤世嫉俗,因为我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们内在的光芒。 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应将每一刻都视为特别的时刻,都值得投入我们全副注意力。我们应该把注意力灌注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绝对不要跟任何人或任何事挣扎。被推的时候要拉,被拉的时候要推。找出自然的路径,顺势而行,和自然的力量合为一体。 学会接受和臣服。你可以控制你的努力,却无法左右结果。尽你所能,其他的就交给上帝。 你唯一所能确知的事情就是,你在当下这个时刻,你在这里这个地方。从今往后,只要你的注意力开始飘到别的时空去,你就得给我马上回来。记住,时间就是当下这一刻,地方就是这里。 行动总是在当下这一刻发生,因为行动是身体的表达方式,只能存在于当下,这里。但是心智却如幽灵,只活在过去或未来,它唯一的力量就是转移你对当下这一刻的注意力。别让任何人,任何事物,以及你自己的思绪,把你带离当下。 每一种力量都有相对应的弱点,每一个弱点都有相对应的力量。 不论我们看起来多么坚强,我们每个人都有隐藏起来的弱点,这个弱点说不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 先给人们他们想要的东西,直到他们想要的正是你想传授给他们的。教人怎么空翻,直到有人要求学更多。 预言未来是基于对当下现实的认知。除非你已经可以看清当下,否则别对预知未来产生兴趣。 心思很容易看穿,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 生命并非私人事务,惟有通过与他人分享故事和故事的教训,才具有意义。 最后,赞赏一下 Lightning 《心诚则灵》的书评,部分观点十分赞同,引用一下: 向来不爱此类书籍,他们往往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抱有很大的救世态度,誓想通过书中种种经历唤醒你内心的真我。 然而当你没有经历过种种痛苦,没有彷徨过,没有怀疑过,你就无法看透那些狠简单的道理。 且狠容易走火入魔,当看完之后你有了一番感恩的心,充满了正能量,你要开始体验人生,找回'我'的时候。你发现那些放在四海皆准的基本原则,总会有些不太适应你的状况。你开始怀疑,开始质疑,开始唾弃,开始破罐子扔出去。 其实作者要告诉你的东西,往往狠简单,就像山后面充满生机的宽阔视野,问题是,没人会替你爬过去。那些美丽的在你心中慢慢变为善意的谎言,你这样告诉自己。 所以,当你找不到所谓的方向的时候,最好走出去,即使错了,你也知道错在哪里,再来一次永远不会太迟,这就是人生不是么。 最后的最后,想说作者在书中已经传达的那个观点:“了解与领悟的区别,了解之后要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实践,只有直接的经验才能让人有所领悟。”如果读完之后什么也不思考不做,就如lighning说的一样,空空如也,认可→感觉顿悟→相信→迷茫→质疑→唾弃→破罐子破摔→一无所获,鄙视他人鄙视自己。所以,我们要自己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在经历的过程中去验证这些道理,同意并相信,保留,抑或感觉不实用抛弃。但不管如何,做过之后,我们就会更加懂得这本书,也会领悟很多,成长很多 。
张德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会越活越痛
《遇见未知的自己:都身心灵修行课》是作家张德芬创作的一本以小说为体裁,以心灵修行为主题的书籍。主要讲述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老人的对话,借此来表达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该书于年发行,半年内销量3万册,位于三大畅销排行榜前三名,并与年获得当当网畅销书籍第一名。创作背景:该书作者张德芬,曾当过台视新闻主播,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又到美国深造,担任某知名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年起,她决定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年,张德芬根据这几年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自己第一本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内容简介:一位都会白领阶级的女性通过同老人以及其他配角(老人的学生)间的对话,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进而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赏析《遇见未知的自己》借助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小说为题材,用故事这种很浅显的方式,融会贯通了理论与实际,通过心灵修行的观念阐述如何与真我--爱、喜悦及和平重新连结,把怎样开始往内看,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很好的整理,阐述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底下,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关系——和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并表达了生命成长的蓝图,缩短了茫茫摸索的阶段。全书的主题:爱、喜悦、和平。现代人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修养和欲望不成比例, 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自己。 书中的老人其实就是一面子, 映照出现代人心态的不合适。作者借助“我”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展现了现代都人的复杂与痛苦,并通过邂逅年老智者的引导,逐步自觉践行身心灵修,最终从日益异化的现实困境中走出,寻到最初的自我,实现自我心灵的拯救,求得内心的归宿。小说开头便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缘由,间接隐喻了现代人陷入迷惑与痛苦的原因:被外在的物质欲望紧紧锁住,而且一直没有发现、重视和改正这样简单错误的逻辑,导致生活越来越糟糕,内心越来越沉重,越发感觉不到现代社会物质极大化带来的乐趣。因此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旅途,寻求一条回家的路,不再被外物所迷惑,该书接下来便讲述了如何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求人生的出路,从迷失在尘途中走出来。主人翁李若凌正是陷入上述简单错误的逻辑中而不自知,生活中遭遇各种不如意,最终引发与老公的争吵而离家出走,邂逅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慈祥长者,在老人的交往与引导下,深入探讨:“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们到底要什么”等充满苏格拉底式的哲学悬思,并在老人的推荐下,与老人的几个灵修成功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领悟出潜意识人生模式及其表达。作者用四个层次(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同),通过团体咨商、个别疗愈或练习及体验的方式,阐述如何解除现有的人生模式,如何解脱身体、情绪、思想的桎梏,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书中的种种建议,从而获得身心的疗愈[6] ,以及如何修复和重塑与父母、亲密爱人、子女、友人之间的关系,最终找到通往爱和幸福的桥梁。现代都人在社会中不断为生存财富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最终可能被社会家庭抛弃,成为异己的存在物,难以找到自我内在的心灵归宿。最后能破解这种可悲、可怕的现代都人境遇的钥匙,那就是通过身体的连结、臣服的情绪控制检视自己的思想,通过身份认同察觉自我,实现真我,追求爱、喜悦与和平。“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作者通过该书讲述了唯有依靠自己的检视,自觉践行身心灵修,保持关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才能走出自我创造的层层枷锁,寻求真我的解放与实现,求得内心的自在与释然。身体该书通过回溯童年的记忆,发现了身体的障碍——被外界影响的小我所控制或支配。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影响的自己,外界的一切就是金钱、名利、权势、地位等,还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心等。小我会被人的潜意识所控制,有些事情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做去争,但是就算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没有内在对自我的认可和肯定,这样的快乐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周,或者更短,一旦外界快乐的源头不在了,就会觉得很无趣。真正的快乐必须在内在找,因为它是快乐原本在的地方:爱、喜悦、和平。如果在外在的地方找,但是如果先拥有了内在的喜悦和和平还有无尽的爱,也可以用更好的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从而获得物质的、需要的东西。身体里面的真我却不会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甚至离开尘世后,这个真我也不会消逝。情绪书中讲到:“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的结果。”这讲述了如何情绪控制,摆脱生活中负面情绪的支配。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完全取决于自己,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思想杨幂认为,《遇见未知的自己》不单纯陈述心理疗程,还讲解了如何寻找真正的本我,如何学会臣服和接受。 人类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思想,这导致有些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不断地与潜意识打交道,与它相处,接纳它,多留意身体的感知,把潜意识扩大,而且要学会臣服,接纳不完美,接纳那些已经发生的中立事实,不要抱怨,不要嫌弃自己。“爱过,痛过、哭过之后——是臣服的体验”,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就像时光无法倒流一样,所以要学会臣服。但是这里的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做软弱的人,而是要学会接受。思想总是在过去或者未来,但是身体却永远是在当下,所以要活在当下,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和身体联结,那将会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力量。主人翁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对老人理论的检视,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职场好友的欺骗与老公的背叛),将情绪治疗和臣服体验,进一步检视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入的转念作业,克服思想的瘾头和困扰,经过自我认同的解离、身份认同的体验,最终战胜胜肽,破解心想事成的,并在结尾指出在没有实现真我前要怀揣感恩的心,去拥抱世界,接纳不完美。通过描述主人翁不断与长者的交流与探讨,揭露出现代都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那种喧嚣动荡充满欺骗与背叛的生活方式构成的巨大反差,它不在生活经历的广度,而在内在体验思考探索的深度。评价奥美中国区CEO庄淑芬:“一本好读、好用也好学的现代修心书。”李娜:“《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是充满智慧。 ”吴淡如:“这是一本很有感染力的小说,也是现代人工作、婚姻和生活的一部心灵指南。”凌峰认为,这是一本修心、正心、养心、反求诸己的书。刘亦菲认为,这本书呈现一个一直都在的深层的自己——最真实的本我,富有创造性。
张德芬的个人经历
1962年11月张德芬人生我就是来体验的,张德芬出生在中国台湾的一个普通家庭。
从小张德芬人生我就是来体验的,张德芬就是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常被人问起“样样都拿第一是什么样的感受”。她总能完成父母给她制定好的目标,并且拼尽全力做到最好。
1987年,25岁的张德芬,已将所有女人艳羡的东西收入囊中。
时任台湾电视新闻记者、主播的她,年轻貌美,事业有成,拥有名车豪宅,过着无可挑剔的完美人生。
“在台北乃至台湾我似乎得到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关注,吃饭有人抢着买单,办事不用排队,开车违章了警察也不会追求我的责任,而是索要一份签名。”
然而即便做着父母眼里的乖女儿、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张德芬整个人身心却很疲惫。毕业于台大企管系的张德芬,其实对文学、艺术有着别样的痴迷,而这份人人称羡的工作,她也不是发自内心喜欢。一颗想要追求快乐的心正蠢蠢欲动。
全文链接:网页链接
张德芬的人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她的故事挺多,在她写的书里面都有提到,建议可以找几本她写的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