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体育(清朝体育比赛)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大学体育发端于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的什么
1903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章程不仅规定了中国第1个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清朝体育的学制(通常称为“癸卯学制”,它是仿效日本学制而制订出来清朝体育的), 而且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均应开设“体操科”(体育课)清朝体育,并要求从小学到高等学堂清朝体育,师范及职业学堂每周“体操科”时间为2或3小时(图1)。
清朝参加过奥运会吗?
1.如果说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晚清没有派出运动员去过当然没得奖牌,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是在1932年田径项目,刘长春,预赛即被淘汰。到了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正式派出代表团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2.晚清与奥运会的情节:
★清朝光绪皇帝: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前夕,法国人顾拜旦致函清政府,邀请中国参加将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国第一个接到奥运会邀请书的是清朝光绪皇帝,后因慈禧太后及其幕僚不懂得“田径”一词的含义而未能派队参加。
★奥林匹克知识在中国的早期报道
中国人最初是通过了解奥运会来认识奥林匹克运动的。1904年,第3届奥运会在美国圣路易举行,中国的一些报刊曾刊载了这届奥运会的消息。由于这届奥运会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当时中国民众对现代体育了解甚少,这些报道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07年,一些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的人士开始在社会上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同年10月24日,著名教育家、体育家张伯苓先生在天津青年会第5届学校运动会的演说中指出:此次运动会的成功,使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虽然许多欧洲国家奥运选手获奖希望甚微,但他们仍然派出选手参加奥运会。他建议中国加紧准备,筹建奥运会代表队,争取早日参加奥运会。
1908年,一些报刊介绍了即将召开的第4届奥运会的情况:再过几星期,伦敦将举行一次盛大的奥运会,世界上没有一个运动会能与奥运会相比。有的报刊还建议要积极争取奥运会在中国举行。
1908年10月,在天津青年会第6届学校运动会的颁奖仪式上,用幻灯放映了奥运会的盛况,天津青年会的美籍体育干事饶柏森还在演讲中阐述了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前景,激起了同学们对奥运会的极大兴趣。
1908年,《天津青年》发表文章,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
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这是一个民族的奥运情结!
此后,与奥运会有关的字眼在更多的刊物上出现。参加奥运会的愿望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清朝时期的中国有没有参加过世界体育盛会吗,有没有拿过奖牌啊
1.如果说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晚清没有派出运动员去过当然没得奖牌。
中国第一个参加奥运会是在1932年田径项目,刘长春,预赛即被淘汰。到了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正式派出代表团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取得了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2.晚清与奥运会的情节:
清朝光绪皇帝: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1896年第1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前夕,法国人顾拜旦致函清政府,邀请中国参加将在希腊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国第一个接到奥运会邀请书的是清朝光绪皇帝,后因慈禧太后及其幕僚不懂得“田径”一词的含义而未能派队参加。
清朝的传统体育文化有哪些
清朝的传统体育文化可能就是赛马的吧,因为他们不是清朝的嘛,是在马背上生活的,只不过到了后来养尊处优磨灭了。
明清时期的体育是怎样的呢?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从明初到清中期,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冰嬉、导引等空前活跃。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日益衰败,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慢慢衰落。
明朝,随着民间武艺的广泛开展,其健身、娱乐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分化出一个专门的运动形式——武术。明清武术高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明正德年间,少林寺就已“以搏名天下”。少林寺至今还遗存有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立的一座“少林观武”碑,碑上刻有“暂息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的诗句,说的就是该寺以武术表演见长。由于少林武术影响较大,最后逐渐形成著名的“少林派”。
武术发展到明代,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这些复杂的拳械之术又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此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武术理论。
摔跤和冰嬉在清朝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管理人员,使这两项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飞速的发展。
导引传至明清,又有了创新和发展。有关导引的著作很多,而且大多还形象地绘图说明,以利于传播。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易筋经》出现了,它将导引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易筋经》中提出“内壮神勇”和“外壮神勇”之说,在以前主要练“内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外功”。原来多为文人修炼的导引后来也被武术家们开始研习了,并且还出现了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情况。
在清代,因为满族习俗善骑射、溜冰、摔跤,所以各种球戏被逐渐取代,除拍球、踢石球等还在民间流行外,一些大型球戏逐渐衰落了。
清朝末期的体育课是什么样的?
在清末国家开始办新学堂的时候,体育课却相当受欢迎,体育老师也相当难找,有的地方甚至得花大价钱从外国(主要是日本)请。一个新学堂,如果能开出体育课来,周围的学堂都羡慕得不得了,尤其是官办学堂,往往是非开这课不可。
其实当年的所谓体育课,满打满算无非就是兵操,从国外进口一些西式军装,大沿军帽、皮鞋、笔挺而且带线的制服,看起来跟朝廷的新建陆军服装相似,学生装扮起来,把还留在脑后的辫子,塞进帽子里,高高地拱起一座富士山,看上去除了帽子有点鼓,还是蛮精神的。上课就是排队,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齐步走。老师还要挎上指挥刀,站在一旁喊口令,洋气一点的还要有军乐队,鼓号齐鸣,学生上操,抗着木枪,偶尔也会有几支没有子弹的真枪,踩着鼓点行进。至于后来我们习惯的田径项目、球类项目,统统是没有的,连非兵操式的体操,当年被称之为柔软体操的玩意,也是后来的事。一个能开出体育课的学校,操场是有的,但绝没有球场,没有跑道,更没有沙坑和单双杠,能有架秋千已经不错了。
教兵操的人才,按道理在当时的中国应该不缺乏,毕竟,自打长毛起,淮军已经跟华尔与戈登的洋枪队学会了立正稍息这一套,一喊“发威马齐”(forwardmarch),就知道是齐步走,一喊“腾瑞特”(turnright),就知道向右转。可惜,随着淮军的日益消沉,这套鬼子操练法,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已经差不多被忘干净了。甲午之后,朝廷再练新式陆军,不学英国了,改学德国。那时都说,普鲁士陆军天下第一,咱遵循孙子兵法的古训,法乎其上,于是改辙了。这一改辙,口令和操法都变了,连齐步走甩手的方向都不一样了。到清廷新政开始大办学堂的时候,新建陆军自己还没学太明白,自然没有人手出来管学堂的事,于是体育课老师就缺货了。新学堂国文老师最多,遍地的举人进士和秀才,不愁找不到合适的,教外语和数理化的就缺一点,但邻国日本大办速成师范,很快就供应上,教的合格不合格另说。唯独这体育课,找不到合适的人教,不教还不行,因为办学堂是新政的大事,关乎官员的政绩,上司来视察,如果学堂没有体育课,拉不出一队人马出来列队,在军乐声中接受检阅,脸上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