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俄罗斯亚洲油气价格下调(最近,俄罗斯石油价格又上涨了)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制裁俄罗斯会导致石油价格大跌

因为能源出口是目前俄罗斯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俄罗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据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俄罗斯的C1类石油可采储量为178亿吨,C2类为102亿吨。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居世界首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位。C1类天然气储量为48.8万亿立方米,C2类为19.6万亿立方米。每年俄罗斯仅油气出口一项,就能为本国赚取大量的外汇。而反观西方,如果他们要制裁俄罗斯,就必须得想方设法的压低国际市场上的油气价格,从而达到其打击俄罗斯经济的目的。

日本要求俄石油价格砍半,此举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日本要求俄罗斯石油价格砍半,油轮太阳舰从库页岛2号项目装载液化天然气,俄罗斯联邦安全理事会副主席表示,日本将无法参与库页岛远东油气开发项目。设定俄罗斯能源价格上限的想法得以实现,市场上的石油将减少。

日本经济产业通商部大臣强调,在考虑到日本脆弱的能源供需结构的同时,将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以保护国民生活和经济活动。日本已要求俄罗斯解释如何对待日本企业的权益,能源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项目。    

俄罗斯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以来,梅德韦杰夫发表尖锐的反西方方言理论。波兰政客为“低能群体”;质疑乌克兰在两年后是否仍将在世界地图上存在;称欧盟的制裁点燃了“世界经济革命之火”,针对立陶宛“封锁加里宁格勒”的反措施“非常严厉”;即使在谈到粮食危机时,也在屏幕上用表情符号模式嘲笑“敌人”。梅德韦杰夫的“新形象”也引起了观察家的注意。俄罗斯高级内政评论员佩尔切夫此前发表文章称,梅德韦杰夫经常公开发表挑言论,这在某种意义上自动成为克里姆林宫的“发言人”,反映了俄罗斯精英新的自我表现风格,进一步强化了莫斯科的地位。                                                                                                                                                   

为什么有人说油的价格下降了,最受伤的不是沙特,而是俄罗斯?

石油价格下降,受伤最大的不是沙特而是俄罗斯,主要有三点原因——俄罗斯栽赃嫁祸,沙特在向美国靠拢,美国扶持沙特!

俄罗斯栽赃陷害。

最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沙特的油田被陆续侵袭,而且被侵袭的原因还没有被完全证实,有的说是恐怖分子的信息,有的时候是美国发动的间谍对沙特的油田进行的侵袭,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在沙特油田被清洗的过程之中,绝对是美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绝对不可能是美国所谓,相反应该是俄罗斯对美国的栽赃嫁祸!

投靠美国对抗俄罗斯。

沙特在美国的强权政治下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沙特以前是坚持自己的独立,坚持自己的政治的,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美国的强权政治,沙特逐渐的向美国靠拢。一方面能够少与美国为敌,减少美国对沙特的政治侵略和经济侵略。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的政治和经济能够有所发展,毕竟美国还是世界上先进的国家之一!

学习美国的经济。

不可否认,沙特也不想伊拉克那么快的亡国,所以沙特必须强大自己的政治和经济,而政治是需要经济做基础的,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沙特必须从经济上有所改变,这一次美国发起了护航联盟正式经济上的一个反应,所以沙特决定加入美国向美国学习,从而强大自己的经济!那么沙特如果慢慢的被美国影响,很有可能会同化成跟美国同样利益的国家。这对俄罗斯将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俄罗斯该怎么应对原油价格下跌导致的经济问题?

现在不就是在应对而且应对俄罗斯亚洲油气价格下调的不错嘛?用一句话就是开源节流。减少进口商品俄罗斯亚洲油气价格下调,多增加出口。

第一条措施叫发展农业。同时限制农产品进口,欧盟土耳其农产品都在此列,2013年到现在俄罗斯经济乏善可陈,唯独农业年增长都在5.5%以上,俄罗斯的农业是他潜力最大但又发挥的最差的部门,之前中产阶级酷爱进口农产品,现在就坡下驴大力扶持本国农业,持续10年增长5~6%的话产值就快翻番了,到时候俄国经济的基础会比现在稳固的多。农业上去了出口也会增加,俄罗斯2016年谷物出口达到3000万吨,好像是世界第一还是第二忘了,卖食品赚的钱超过了卖武器的,这还是卖的初级产品,如果精加工上来食品出口还能增加,畜牧业增长率更是惊人,肉类奶类俄国都潜力巨大。当然俄国也不傻,水果蔬菜这些还是要进口因为气候不行,和土耳其恢复农业贸易就是例子。

第二条叫进口替代。鼓励企业转型生产以前生产不了的东西替代进口货。这一条进展比较慢,因为生产线技术经验都需要积累,但不得不说依然是好策略,因为俄国的薄弱环节就是苏联时期畸形发展的重工业,很多人吐槽90年代俄国的去工业化,可是想过没有不大力瘦身那些畸形发展的重化工和军工,哪有空间和资金去发展其他的产业呢?这些畸形发展的工业不仅没有竞争力,而且耗用大量土地资金,需要很多财政补贴维持,还占有大量优秀劳动力。当然后来的转型道路很SB但是方向是对的,叶利钦没那个能力。

扯远了,俄国工业还比较脆弱,比较初级和原始,但是产权改革已经完成了,进一步的私有化大门也在开启,这个国家原始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在慢慢改变,但恐怕会很慢,人的思想惯性是巨大的,东北转型的困境和俄罗斯如出一辙。这方面恐怕要20~30年才能有比较好的改观。第三条,叫鼓励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俄罗斯有人才,这在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现代化高科技产业里是最核心2的资产,高新科技俄罗斯在欧洲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俄罗斯高新企业私营的比较弱小,国营的又过于官僚,所以趁着外国封锁大力扶持也是很重要,扶持小的壮大,加强国营管理和推动私有化。这里面的扶持还包括政府简政放权,改变经济管理思路等等,是不是很像咱们国家的供给侧改革?第四条,叫政府瘦身节约成本。俄罗斯政府规模是比较大的,怎么办?裁员呗,没别的好招,今年减10%明年再减10%,同时再降薪,成本就削下去30%了不是~对比中国,中国的政府能裁员吗?呵呵。

第五条,叫卢布贬值。对俄国来说可是大大的有利。俄国和我们不同,我国的出口企业一大部分叫做“来料加工”,也就是原材料和市场两端在国外,所以人民币贬值虽然降低产品成本,但是会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比如铁矿石和各类金属矿煤炭天然气石油棉花纤维等等,所以好坏抵消。像华为这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还是太少。我国同时还受到非市场经济国,各类配额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等,一旦货币贬值外国各类保护措施会立即放大,出口企业很可能反而受损,同时本币贬值会加速外资逃离。俄国就不存在这些情况了,俄国没有多余的劳动力做来料加工,出口赚钱虽然少但基本都是自己赚,不用给母公司汇利润等等,同时俄国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对贸易保护措施的应对比我们有利,俄国卢布贬值也是市场交易结果(卢布已经是完全可自

自由兑换的货币)。所以卢布贬值工业产成品竞争力一下子放大,最近俄国冰激凌在我国走俏就有这个原因哦~

石油价格上涨对俄国而言其实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俄国高层的基本判断是油价将长期低迷,但是希望不要老是维持在30多美元,最好是能在45~50美元/桶,这样俄国财政的腾挪余地要大点,改革的阵痛会减轻一些。

综上所述,俄国经济有巨大的潜力,是实打实的潜力而不是巴西印度这些被西方吹出来的潜力,制裁和本币贬值反倒是凝聚改革共识的好机会。所以俄国从上到下几乎没有对制裁有过多抱怨的情况,危和机之所以在一起叫做危机,估计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国内汽油到了9元时代,俄罗斯原油却跌到了白菜价,为何中石油却拒绝购买?

在研究我国的中石油为什么不买俄罗斯的廉价石油之前,必须要明确一个概念。石油进出口并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往往需要签订长期的协议。不是说今天我想买就买,明天不想买就不买了。

也正是石油进出口的期限决定了不论市场价格怎样变动,进出口大多数情况都不会受到影响。随着当前各国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石油更是对于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能够稳定国家的石油进出口,所以我国早早地就已经和许多石油出口国签订了长期协议。

而这个协议上规定的价格就是我们进口石油的价格,这个价格不会因为市场的波动而发生改变,更加具有稳定性。目前我国不仅与俄罗斯签署了这一协议,同时还与沙特、哈萨克斯坦等几个国家签订了长期协议。

所以说我国在有了稳定的长期协议的基础上,并不需要因为暂时的石油价格下降就贸然的大批量地买入石油资源。原油进出口协议对于我国的石油进出口有了一定的限制,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以下的几个原因。

第一便是避免被认为站边俄罗斯

如今随着国际冲突越演越烈,西方国家一直在虎视眈眈希望能够将我国拉下水。如果我们采取了措施援助俄罗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立马就会往我们身上泼脏水。

早在西方国家开始对俄罗斯进行经济限制,限制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的时候,就已经污蔑过我国一次,称我国不跟随西方国家的限制就是对俄罗斯的变相援助。

我国在协议的基础上与俄罗斯进行正常的外交都要受到西方的污蔑,更不用说从俄罗斯大量采购石油之后将会面临什么局面。第二,俄罗斯的石油价格并不便宜

当前的俄罗斯石油价格虽然有了下降,但是在国际石油价格当中仍然处于中等位置,并不是一个较低的价格。

就比如伊朗的石油价格仅仅为3330元每吨,要远远地低于俄罗斯的4045元每吨。目前我国已经有了稳定的石油进口渠道,价格已经不是我国进口石油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中石油才会表示此次不会购入俄罗斯的廉价石油。

总结

我国每年要消耗至少7亿吨的原油,因此如果只单独考虑价格来进口石油很显然不能满足我国的长远发展要求。所以大家应该理解为什么我国的中石油没有选择购入俄罗斯的廉价石油。

  俄罗斯亚洲油气价格下调 


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