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青川地震遗址博物馆)
本文目录一览:
博物馆中讲解员的讲解词特点
一篇好的讲解词应该满足四个要求。一 是语言通顺口语化,句式适中,这样观众既听 得懂、 便于记忆,又不致因句子过短听起来不 连贯,或因句子过长留给观众的反应时间短 使观众听不明白。二是要考虑与展览版面的 内容相配合互为补充,由于受版面面积和版 式设计效果的限制,有些在展览中需要表述 的内容无法在版面上表现出来,这就需要通 过讲解来补充,弥补内容上的不足,同时又通 过讲解赋予版面和展品以活力,形成有空间 氛围的效果。三是要改变对观众灌输式、 教 导式的讲解词,要注重讲解词的交流和传播 作用,使观众在听过讲解之后,增加了对展品 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增长了知识,并进行更深 ,要留给观众尽可能多的思 维空间。四是针对不同的群体要准备不同特 点的讲解词,除对普通观众采用通用讲解词 外,对少年儿童的讲解词则要避免生冷苦涩, 要增加叙事的故事情节,使他们便于接受。一些地方博物馆还应根据地区的特点,准备 面对外国和我国少数民族观众的讲解词。
讲解的方式是用语言表达,其中包括口 语语言和形体语言两部分。 讲解的形体语言相对于其它表演专业要 简单得多,它要求讲解人员站立和走路的姿 态要挺拔、 平稳,并适应边走边讲的需要。讲 解时,要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面部表情,用 必要的手势指示参观路线和展览版面内容, 对观众进行引导。
幼儿园大班教案《参观博物馆》
参观地震博物馆 活动意图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
“地震”这一词原本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是那么陌生和遥远,然而“5.12”特大地震,让孩子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开始感到害怕和恐慌。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他们不明白一夜之间为什么房屋会倒塌、农田被摧毁、生命被吞噬„„孩子们缺乏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为此,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我班设计组织了这次参观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对地震有一个浅显而科学的认识,知道它是一种自然现象。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知识和自救方法,让孩子们正视地震,不惧怕地震。 活动目标:
1.通过参观地震博物馆和搜集相关资料,使幼儿了解简单的地震知识,知道地震是怎么回事,能正视地震。
2.参观活动后,组织幼儿游戏,并分组以家庭为单位讲述自己搜集的与地震相关的小故事,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加深亲子之间,家长之间以及与教师之间的友情。
3.随时随地的对孩子进行户外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 活动前开家长会,介绍活动内容,要求家长与幼儿共同搜集阅读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准备1—2个有关地震的小故事。
2. 踩点,联系好相关事宜,确定出发路线。
3. 向幼儿提出参观要求,教育幼儿要爱护博物馆的各种展品和设施,不乱摸乱动。外出活动要遵守规则,注意安全和环保。
4. 活动前发给家长一份邀请书、注意事项和活动反馈表。 5. 教师准备喇叭、药棉、碘酒、创可贴、纸巾、报纸等备用物品。
6. 活动前将幼儿分组,并准备红、黄、蓝、绿四面小旗和即时贴、小奖品等。 活动过程:
一、 参观地震博物馆
1. 带领幼儿有次序的进入博物馆洞内观看洞内壁画,地震仪器、资料,认真倾听讲解员的讲解,了解相关知识。
2. 提醒幼儿不要乱摸乱动馆内展品和设施,不允许私自走动离开集体。 二、分组游戏,以家庭为单位讲述关于地震的小故事。
1. 将全班幼儿,家长分成四组,分别为红组、黄组、蓝组和绿组。每组由一名教师及两位家长负责组织游戏,每组幼儿身上分别贴上与该组名称相对应颜色的即时贴。 2. 每组自由选择游戏,如:“切西瓜”、“丢手绢”“击鼓传花”、“占报纸”等。每次游戏后选出一组或几组家庭来为大家讲述与地震相关的小故事。
汶川博物馆的介绍
汶川博物馆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的介绍如下。
这个博物馆里大大小小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的摆钟、座钟、闹钟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的指针都停在了2时28分,十年间没有走动过。
10年来,“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昔日连片的板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新城镇,以及蹒跚起步的新生活。地震的痕迹越来越淡,但在成都市建川博物馆的一角,“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依旧停留在10年前的模样。
博物馆参观的必经路上,有一条通道,脚底是透明的玻璃。需要低头才能看到的展示柜里,放着灰扑扑的温水瓶、缺了电线的电饭煲、烂了扇叶的电风扇、破烂的箩筐和脏到看不清颜色的餐盒。它们都是博物馆工作人员从灾区带回来的。
映秀镇的牛眠沟村藏在山坳里,地震发生时,十几户人家、整个村落以及整个山沟几乎被填平。出外打工的人归来时已找不到家乡,他们最后找来一块木牌,用粉笔歪歪扭扭地写上“安息吧,亲人”几个大字。
那块木牌如今就卡在博物馆的墙壁里,不远处放着黑色的裹尸袋。
博物馆工作人员还从灾区拉回了一个“家”。断壁残垣里,预制板摇摇欲坠。家里一堆废墟,门框斜了,墙壁脱落。吊车把砖块和碎片一点点拖回了博物馆,再由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复原。
每到此处,博物馆的讲解员刘小敏会轻轻地说:“这个预制板、这个门框都是从现场带回来的。”
“青川地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稿我们不说话,让文物自己说话。”刘小敏说。刚来博物馆的时候,刘小敏20岁出头,她一度抵触讲解地震博物馆,那些讲解词和文物让她“包袱很重”,地震时,她从新闻里看到的沉重的东西太多了,这个四川姑娘不愿再回忆那段日子。
她已经一点点忘记了帐篷和板房,逐渐尘封了地震时的无助和绝望,慢慢开启了新的生活。只是,在讲解间隙,她会突然问自己:“活着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幸福,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可那些死去的人呢?他们活该倒霉吗?”
刘小敏坚持讲解了整整8年。
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肖波看来,这样的坚持是有意义的。“有一些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忘记。”他认为,不管是好的坏的、快乐的伤痛的历史,“博物馆都应该尽可能去保存一段完整全面的历史”。
开馆10年了,逾百万观众到访这里。有人沉默驻足,有人平静地复述自己在地震时的经历,有人只匆匆走过不愿抬头,有人望着文物掉泪,还有人陆陆续续给博物馆送来文物。
有工作人员说,有关地震的记忆如果不妥善收集保管,也许只能存在几天、几十天,但在博物馆里,它们能保存百年甚至上千年。
博物馆的角落里并没有这样浓烈直接的表达,但张体军一直觉得,每一件文物看着看着,都会生出这样的感受。就像博物馆的主题“震撼日记”一样,写了10年,这本“日记”依旧未完待续。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